她的笑容永远定格在46岁的年华,23年的电视新闻事业戛然止于这一刻,她将倩影永远留在了祖国海防一线的广东珠海担杆岛上,留在了这一片文天祥曾创作《过零丁洋》的大海……
2019年6月6日12时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同志,带队在担杆岛采访,在勘察一处坑道时,被落石击中,陷入昏迷。虽经全力抢救,她终因伤势过重而殉职。这位新闻老兵的从业经历,恰如她曾在微博上写的,“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一段生命最后48小时的工作日志
这是一份周泉泉因公殉职前48小时的工作日志:
6月4日12时,参加频道例会之后开始审片工作。14时,召开栏目例会。15时,主持栏目改版会。间隔的20分钟,继续审片工作。19时30分,结束栏目改版会,开始汇总《热血边关》第三季海选大学生体验者的电话沟通情况。21时10分,原定起飞前往珠海的航班推迟到24时左右,利用航班推迟的时间,在办公室完成全部审片工作。23时45分,乘坐飞机前往珠海。
6月5日2时38分,飞机降落珠海,下飞机之后立即与编导联络并商讨相关节目的解决方案。3时,前往住宿地,并在路上与同事交流节目拍摄方案、训练项目设置以及人员住宿安排等细节。4时,抵达住宿地,就寝。8时,乘船前往担杆岛。17时40分,靠岸担杆岛。吃过晚饭,跟随守岛部队官兵考察岛上的值班室、训练室和以前的抗台风坑道。20时,召开采访筹备会。
6月6日7时,吃过早饭后即开始勘察岛上各处适合拍摄的地点。12时,考察工作大部完成,驻军官兵建议午休吃饭后继续工作,她谢绝午休坚持工作,前往最后一处坑道……
这份工作日志,就此打上了永远没有结尾的句号。认识周泉泉的人都知道,她对待工作始终认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在精神饱满地工作。《夜线》栏目的年轻编导付伊铭说:“在团队里,周泉泉永远是精力最旺盛的那一个,她的干劲是整个团队的动力源。”
一台永远保持开机状态的“摄像机”
翻开周泉泉23年的新闻履历,不乏闪光点。199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后,她参与了《读书时间》的创办,并很快成为栏目组的骨干编导。2001年,她调入《半边天》栏目组,加入了栏目中最难做的社会组,先后高质量完成了侵害女性土地权益、乡村女性自杀问题等调查节目。2004年,周泉泉承担了调查拍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盗挖金矿及盗猎野生动物的内参制作工作,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2010年,周泉泉通过竞聘,成为栏目的副制片人。2011年,她与制片人乔艳琳一起,带领大家创办了一档每周7天、每天60分钟的直播谈话节目《夜线》。
在成绩面前,周泉泉依然像一台永远保持开机状态的摄像机,一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夜线》栏目主持人张越记得,当年频道提拔周泉泉做领导时,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不能不让我做节目。“她的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始终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她从不停下对世界探索的脚步,也从不离开节目制作的第一线。”这是团队同事对周泉泉的一致评价。
一串不断丈量祖国边疆的足迹
近几年,周泉泉的足迹,一直出现在祖国边疆。2017年6月,周泉泉策划了八一特别节目《边疆故事——致青春》,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良好反馈,这让她萌生了策划《热血边关》的念头。她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进一步宣传普及《国防法》,让年轻人更懂国防、更爱祖国,进而投身军营、献身边防。这一定程度上和她出生于军人家庭相关,周泉泉的父母都是为国戍守青藏高原的军医。生在高原的经历,造就了她开朗且坚韧的性格。
《热血边关》迄今已制作播出了两季,摄制组的足迹从大漠延伸到高原,从北疆踏步至东海。在节目拍摄过程中,周泉泉明确提出,选择的地点每一处都要“成色十足”,拍摄团队“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西藏阿里,她带领团队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冬季含氧量不及内地40%的地方坚持工作;在西藏墨脱,她在充满雪崩、塌方、泥石流的公路上为大家断后;在西藏偏远的楚果寺边防哨所,她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巡逻,打动了边防战士们,他们都亲切地叫她姐姐。
作为电视团队的领头人,周泉泉就是大家口中的“全能女战士”。从演播室导播,到节目编导、记者、摄像,哪个岗位需要她,她就能第一时间顶上去。2017年,《热血边关》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珠峰大本营拍摄,当摄像师因高原反应而无法工作时,她立即操作起了摄像机;当节目编导因高原反应没法采访时,她立马进入记者角色。可以说,有她在,所有人都会觉得踏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周泉泉英年早逝,但她在一生中,满怀热情努力践行并不断增强“四力”,留下一部部铿锵有力的作品,迸发出别样的光芒,照亮了她走过的地方。(徐颢哲)
原标题:情系祖国边陲,用生命践行“四力” ——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