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全球经济复苏大多持“非乐观”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不仅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增长预期,还将有力提振全球增长信心。
2月12日,“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专家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本报记者 苗 露 摄
2月12日,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的“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专家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会议邀请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话如何理性看待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客观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运行的“形”与“势”、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等议题。会议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社长徐强主持,副社长杨禹、副总编辑宋时飞参加座谈会。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近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处于急剧而持久的放缓进程之中,世界银行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估值由6个月前的3.0%大幅下调至1.7%;1月25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下调至1.9%,较2022年中的预测值下调了1.1个百分点;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虽然较2022年10月的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3.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表示,2023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面临“维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两难局面。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可能在2023年达到其货币政策紧缩周期高峰,并保持高利率,以抑制多数国家的持续通胀压力。如果通胀仍居高不下,货币当局可能采取更多的紧缩方式,并持续更长时间。在全球能源和商品价格居高难下的时点,这将严重影响投资并削弱家庭购买力。在其他不稳定因素(如乌克兰危机、供应链中断、美元走强等)影响下,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全球衰退。在发达国家,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崩溃,从而遏制全球增长。
首先来看美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婷表示,2022年以来,受内外需双重疲软、生产增速回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增速逐季度回落,全年仅实现2.1%的增长,较2021年降低3.8个百分点,较疫情以前的2019年降低0.2个百分点。而且,5个维度均不及预期:从需求端看,内外需动力有所减弱;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下行,企业信心遭遇冲击;从货币政策看,稳增长降通胀矛盾难破,政策陷入两难;从财政政策看,债务上限问题显现,财政刺激政策空间受限;从社会面看,科技巨头企业陷入“裁员潮”,民生社会问题频发。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提出,对美国经济“硬着陆”仍需警惕。美联储当前的处境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滞胀”“沃尔克时刻”有很大相似性。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CPI同比两次高于12%,经济深陷滞胀泥潭。为应对这一局面,1979年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后开启超常规的货币紧缩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度提升至20%,以此对抗通胀并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历史经验对当下至少有3点启示:其一,抑制本轮通胀可能需要美联储更激进的加息;其二,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仍然不低;其三,资产价格波动风险仍将高企。
其次再看欧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表示,欧盟经济正滑向衰退边缘。综合各方判断,2023年欧盟经济增速预计为0.3%左右,甚至不排除衰退的可能性。这一增速不仅远低于2022年的3.6%,也低于疫情3年来欧盟经济1.1%的年均增速。究其原因,据杨长湧分析,一是乌克兰危机还在持续且前景不明,地缘紧张局势仍将延续;二是欧盟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虽初见成效,但实现对俄能源替代尚需时日,加上2月5日起美西方对俄燃料出口限价等新一轮制裁措施生效,俄欧围绕能源贸易的斗争加剧,将导致欧盟能源问题雪上加霜;三是围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美欧贸易与产业摩擦不断,加之美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盟对美出口阻力加大。
再次来看日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表示,2022年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对美元都出现大幅贬值,特别是日元贬值幅度在七国集团(G7)中是最大的,这与日本政府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关,也与日本经济固有问题有关。
最后再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表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财力不足、债务违约和货币贬值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风险较高。IMF预计,202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增长3.7%。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世界经济正呈现低增长、高通胀、高成本、高利率、高杠杆、高不确定性的“一低五高”态势。以高不确定性为例,一是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上升;二是欧洲能源危机拖累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三是新兴经济体债务危机风险不容小觑。“综合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将仅实现2%~3%的温和增长,通胀、利率、汇率、债务、能源等风险挑战因素仍需引起重视。”
中国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经济运行可以用“总量增、质量升、韧性强、走势好”来概括。2022年,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GDP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这是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取得的,经济增速“纵比”虽然有所回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横比”仍然是不错的。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内需潜力和市场活力,着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郭丽岩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稳住经济基本盘,要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质”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量”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扩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化结构、增进效益能够为规模及增速扩大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合理增长也是有效提升质的重要基础。
关于我国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专家学者们纷纷支招。
比如,我国需从畅通国内循环、提升要素和制度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后劲着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指出,提振内需应从战略层面考量。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收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一方面,在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消费性投资等方面继续发力;另一方面,促进就业数量增加和结构改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居民消费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升级。
又如,我国应保持战略定力,稳固经济复苏势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毛克疾表示,应通过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等方式,维持我国债务体系稳定,解决部分地方“杠杆率”相对偏高问题,通过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更好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妥善处理地方城投债务问题和地方财政问题,重点防范大面积“爆雷”。
再如,我国应继续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既不搞量化宽松,也不搞零利率或负利率,而是坚守币值稳定这个根本目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何平表示,这样既可避免严重通货膨胀干扰经济增长,又使得我们在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时有条件、有空间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事实证明,币值稳定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最根本的货币金融环境。
展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郭丽岩表示,我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能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有基础、有底气、有条件、有能力稳住经济大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充分衔接,将有利于把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加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方面加快发力,有利于支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记者 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