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社社会责任报告
(2021年度)
目录
一、前言
二、政治责任
三、阵地建设责任
四、服务责任
五、人文关怀责任
六、文化责任
七、安全责任
八、道德责任
九、保障权益责任
十、合法经营责任
十一、后记
一、前言
1.媒体概况
中国财经报社是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下辖一个主报(中国财经报)两个子报(中国政府采购报、中国会计报)。其中,中国财经报于1991年7月3日创刊,遵循立足财政、反映经济、面向社会、服务读者的办报宗旨,是财政部指导全国财政工作和新闻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社会各界获取财经信息的重要渠道、国际社会观察中国财政工作的重要窗口,是全国财政领域发行量大、权威性和公信力强的主流媒体;中国政府采购报于2010年5月7日创刊,致力于生产和发布权威、快捷、全面、专业的政府采购新闻、资讯以及政府采购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内容,与读者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会计报于2008年7月18日创刊,作为专门服务财会人员的专业类报纸,为全国财会工作者及时掌握财会政策动向、探寻实践得失、交流财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平台。2021年,中国财经报社各报纸发行总量约20万份。
近年来,报社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建设网站、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账号,截至2021年底,报社运营的媒体平台账号16个,日均有效传播量超过50万。
2.社会责任理念
中国财经报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切实履行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致力于做社会各界了解财政经济的窗口和广大读者参与经济生活的良师益友。加强财政政策宣传解读,把财经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财经信息。紧跟财政、会计、政府采购领域热点难点,及时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充分发挥财政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获奖情况
中国财经报社新闻作品《黄河流域首份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署》《“友好型考试”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021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高级资格考试侧记》分别荣获“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新闻作品《财金打“组合拳”企业迎“及时雨”——北京市海淀区三大实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央部门政采资金多半花落中小微企业》《快速响应产业链上财务管理等需求 降低企业成本》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宣传报道优秀作品”三等奖;原创短视频《诚信:会计之魂》在“我为诚信代言——2021中国新媒体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评经济媒体单元优秀作品。
二、政治责任
1.政治方向
中国财经报社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密切跟进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重要活动,全面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科学论断、全新要求。
按照中宣部、中国记协等部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全国两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国财经报社进一步加大了时政类和新华社统一播发重点稿件的刊发力度,及时准确传播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在财政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刻把握“财政部首先是政治机关”“财政部所做的工作都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的定位,中国财经报社坚持党报姓党,坚定树立政治家办报理念,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构建起职责清晰、问责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始终注重守住管好各类平台,坚定不移地弘扬主旋律,有效传播财政声音,从未传播错误言论或杂音噪音。
中国财经报社党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财政部党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年初确定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全年以钉钉子精神督促落实,确保所属媒体守住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在严格落实《中国财经报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结合修订有关内控制度,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堵塞漏洞,围绕报社如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承担媒体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努力扎紧制度“笼子”,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和新闻采编人员意识形态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舆论引导
中国财经报社新老媒体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财政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全国财政系统意识形态阵地和新闻舆论阵地作用,主动当好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着力宣传解读好财政政策举措,反映好财税改革实践,报道好财政改革发展成就,使财政新闻舆论工作切实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澄清谬误、解疑释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全国财政系统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一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宣传报道贯穿全年。1月,中国财经报社下辖各媒体平台同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栏目,全面深入展示10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累计刊出各类报道200余篇。
在主栏目下,中国财经报社结合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特别开辟了“脱贫攻坚路上的财政人”子栏目,共刊发47篇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系列报道。“财政红印记”子栏目聚焦党史财事,刊载《新中国第一部预算》等系列文章;“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子栏目积极展现各地各级财政部门的特色举措与阶段性成效。对于这些特色报道,中国财经报社各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展开组合式推广宣传,在全国财政系统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是扎实做好全国财政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报道。“七一”前夕,中国财经报社不间断报道各级财政部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大力营造举国共庆百年华诞、齐心协力开创新局的浓厚氛围。“七一”当天,中国财经报社各媒体平台进行集中呈现,推出了《精彩纷呈颂百年 砥砺奋进新征程》《全国财政系统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等整版图文报道,为党的生日献礼。“七一”之后,中国财经报社聚焦全国财政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刊发报道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开设“厅局长论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栏,推出10余篇地方厅局长署名文章。中国会计报推出16个版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刊,以“会计风采”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对会计管理部门、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以及大型国企财务部门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三是深入宣传报道财政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情况。按照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安排,中国财经报社积极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结合报纸版面和各平台定位,开设了“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建党百年之金融大观”“建党百年之财政纵横”“建党百年之税收天下”“百年辉煌”等特色栏目,一年来,累计推出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报道500余篇。中国政府采购报开设“读党史·谈感悟”栏目,陆续刊发了《永恒的灯塔》等30余篇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文章,在财政系统和政府采购领域产生较大反响。
四是做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主题宣传报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中国财经报社认真履行财政部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工作专班职责,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研究制定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多个专栏,为掀起财政系统学习热潮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报社3张报纸累计刊发相关报道50余篇,各类新媒体平台刊发稿件200余篇。
五是持续办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专栏。中国财经报头版头条陆续推出广东、福建、河南等十几个地方基层一线的报道,多角度展现各级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新要求,主动作为,创新探索,推动财政工作实现新作为、续写新篇章的鲜活报道。
3.舆论监督
2021年,中国财经报《财政监督》版面立足财政监督特色,继续有针对性地组织报道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开展财政监督工作的情况。例如,对于在监管中发现的个别地方存在新增隐性债务乃至违规举债情况,推出了多篇由地方监管局撰写的述评。
2021年,中国政府采购报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构建良好舆论生态。围绕政府采购扶贫工作,推出了《从“丁真现象”看消费扶贫短板》《破解消费扶贫的前端问题》等文章进行引导;针对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刊登《绿色建材“青岛样本”不靠花钱买效果》《以全过程监管保障绿色建材应用》等系列稿件引导舆论;针对财政部相继发布的有关政府采购的重磅文件,开设“87号令修订大家谈”专栏,积极营造“两法合一”的舆论氛围。
中国会计报针对会计管理工作、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例如,《反洗钱金融和中介机构都有责》的报道普及了反洗钱知识,有助于营造全民反洗钱的氛围。作为媒体支持单位,中国会计报对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联合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举办的首届会计诚信与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深入报道。
4.对外传播
中国财经报社目前尚未建设国际传播媒体平台,但据中国财经报微信公众号用户“语言分布”数据显示,英文用户数3500多个,繁体中文用户数1800多个,中国财经报微信公众号已受到部分境外人士关注,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财经报社已与财政部相关司局合作,推动建立财政新闻国际传播工作机制。
从中国财经报社下辖子报来看,中国政府采购报是我国在世贸组织秘书处备案,且负责公开政府采购适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文件以及相关规程等信息的专业媒体,通过向世界广泛宣传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在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多项成绩,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形象的一个“窗口”,一些报道被国外媒体关注转载,具备一定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中国会计报拥有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起到了一定的国际传播作用。其中,中国会计报微信公众号用户“语言分布”数据显示,英文用户数5100多个,繁体中文用户数2300多个。
三、阵地建设责任
1.融媒体矩阵
目前,中国财经报社新媒体平台包括2个网站(中国财经报网、中国政府采购新闻网),7个微信公众号(3个一级公号:中国财经报、中国会计报、中国政府采购报,4个二级公号:国家PPP、中国政府引导基金频道、绩效新时代、财政文学),1个矩阵(中国财经报微信矩阵),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等多个短视频平台独立账号,以及自有融媒体演播室,已形成了渠道多样、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融媒体传播方阵。
中国财经报微信公众号和中国会计报微信公众号均有超百万粉丝,在行业内外均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中,中国财经报微信公众号在全国财政系统微信公众号排名中,长期位居第一,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传播力指数优势明显。与此同时,以中国财经报微信为引领,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加入的微信矩阵已聚合全国财政系统134家公号,形成了较强的新闻覆盖面和传播影响力。
中国财经报网是报社网上财经和网上政采的重要门户及主要入口,集新闻、信息、服务、指导于一体,融热点、焦点、难点、观点于一身,日均访问量上万。
2.融媒体报道
中国财经报社注重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报社原创内容、权威信息、深度解读向所属新媒体平台延伸,并主动生产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努力做到在融合发展中引导舆论。积极改进传播方式,重大消息先上网再见报,先简报再详报,初步形成即时采编、即时发稿的传播机制。
中国财经报社坚持移动优先和内容为王,贴近财政工作和经济领域,注重体现财经领域特色,进一步加大移动传播新平台、新阵地建设,努力在细分领域扩大影响。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成果,通过短视频、动漫、图解、海报等新媒体形式提升传播力,扎实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主题报道。一年来,利用微信、新闻客户端、视频号以及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刊播、推送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报道900余篇,短视频40余条。初步统计,相关报道文章总传播量超过3000万。
3.融合采编平台建设
2021年3月,中国财经报社融媒体演播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报社突出抓好音视频原创作品制作并及时发布,积极探索直播、动漫、长图、VLOG、新闻短视频、采访纪录片等多种新媒体形式,积极稳妥地提升媒体平台影响力。5月,中国财经报社开通了微信视频号,随后又入驻抖音、快手。在强力开发培育短视频业务中,始终注重推动新老媒体两块业务实现真融合,合作运营上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工不分家,做到优势互补、一体发力,互为支撑、共享融通。自8月正式推出原创视频作品以来,短视频在制作数量、质量以及表现形式上快速发展,2021年共发布原创短视频59条。
短视频高产出、高质量的记录和创作,已逐步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关注中国财经报社各大短视频平台。目前,中国财经报社已构建起集纸媒、网站、微信矩阵、微博、新闻客户端、融媒体演播室、视频号等为一体的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正在打造成一个全方位多渠道服务财政部党组及财政系统、具有本行业特色且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融媒体大平台。
中国财经报社坚持对内留才、向外引才、全面育才,全方位培养全媒体人才。出台《短视频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新媒体采编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为熟悉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提供平台与机会;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引进急需专业化青年采编人才;通过组织人员参加“短视频内容快速生产”脱产技术培训,开展视频练手、新闻沙龙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授课,以工代训承接部干部教育中心课件录制任务等形式,对报社现有采编人员特别是青年采编人员开展“量体裁衣”式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融媒体采编人才队伍。
四、服务责任
1.信息服务
中国财经报社聚焦主责主业,传递权威信息,服务市场主体,深入阐释积极财政政策,注重对外公开信息服务。在中国财经报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建立了可免费获取的财政政策信息法规库。在新闻客户端,同时开设“法规速递”“法规解读”栏目,对最新财政政策信息予以全文呈现并作出权威解读。2021年,中国财经报及中国政府采购报刊登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和招标公告,合计占版317块。
2021年,中国财经报社利用自身作为财经领域资深专业媒体的优势,携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宣传报道力度,在中国财经报每期头版固定位置刊登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共计刊登192期,扩大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增强了该曲线作为基准利率“坐标”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参考价值。中国财经报携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每周在金融版固定位置刊发地方政府债发行情况,共计刊登43期。同时,中国财经报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中债收益率曲线和指数日评”174期,及时反映二级市场行情变化情况。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财经报连续推出了7期“国家账本2021”两会特刊,全方位解读预算报告,多视角、全面、深入反映预算报告的政策指向及亮点,为代表们审议预算报告提供参考。
一年来,中国财经报社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策划推出系列重点报道和深度解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的财政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大力宣传财政部门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主动作为促发展、攻坚克难推改革、不忘初心谱新篇的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
2.社会服务
中国财经报社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与部内各单位加强联系,主动服务,讲好财政故事。比如,围绕经济建设司中心工作,推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不“掉链子”》等报道。围绕科教和文化司中心工作,刊发《推动科教文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报道。围绕农业农村司中心工作,刊发《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背后的财政力量》等报道。围绕监管局重点工作,推出《机制为先各展所长》等报道。
中国财经报社主动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会同办公厅高质量办好“代表委员履职风采”专栏,持续推出反映代表委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报道,刊发系列采访文章近70篇。同时,聚焦部内各单位服务代表委员工作,开设“沟通面对面 谋治心连心”专栏,推出系列报道8篇,对财政部有关司局与代表委员召开座谈会的情况进行持续报道。
中国财经报社与财政部机关党委、人事教育司、国库司、综合司、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离退休干部局等单位密切合作,开展了“全国财政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国债恢复发行40周年”征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征文、“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摄影比赛,“建党百年百封家书”主题征集活动等。
中国财经报社创新举办“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高端研讨会,邀请政府部门和业内权威专家参会,采取“网上直播+短视频二次传播+报纸整版报道”形式,唱响中国经济好声音,积极引导社会预期。
中国政府采购报聚焦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全年刊登相关报道文章近200篇,推出了《全力打造一流政采营商环境》《提升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地方财政厅长署名文章和《打造政采营商环境“云高地”——北京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纪实》《河南优化政采营商环境迈出新步伐》等采访稿件。
中国会计报对《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系列解读,举办有奖征文,筹备网络知识竞赛活动。重点做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 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宣传贯彻报道,充分介绍该意见出台的意义、业内反响和贯彻实施的具体行动。持续保持政策解读报道的传统特色,对财政部会计司以及相关司局、单位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财务制度和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及时、深入的解读。紧扣会计改革与发展,策划推出“推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有效实施系列报道”“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生根’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编报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对深化代理记账行业“证照分离”改革等“放管服”改革进行及时报道。
3.公益活动
中国财经报社主动承担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助力公益事业,积极刊发公益报道和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公益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财经报社积极宣传各级各地财政支持公益事业的行动和成效,推出了《心手相连 用爱编织希望!》《江苏常州: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北京:将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彩票公益金给居家养老服务添“升力”》等多篇公益报道。
一年来,中国财经报刊发“请佩戴口罩”“保护环境”“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垃圾分类,健康环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主题公益广告24期,推出湖北咸宁、河南济源、湖南平江等地方形象公益广告3期;中国政府采购报刊发公益广告63期;中国会计报刊发公益广告25期。同时,中国财经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教师节、国庆节、记者节等公益广告17期。
中国会计报与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合作,协办其中国珠算非遗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刊发相关报道;开设《珠算心算》版,为传承、保护与发展珠算这一重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中国财经报社工会采购定点帮扶县特色农副产品;报社妇委会组织干部职工参加财政部“恒爱行动——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公益活动等。
五、人文关怀责任
1.民生报道
针对报社稿件自采率偏低、深度独家报道偏少等情况,中国财经报社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陆续派记者到广东、浙江、四川、云南、湖北、河南、陕西等13个省(区、市)开展一线采访,鼓励记者深度挖掘新闻线索、独家解读政策要义,写出了一些主题重大,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全年自采稿件较上年增加约20%。
春节前后,中国财经报社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开展“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例如,记者实地采写的《枇杷香满富水湖畔》,报道了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种植枇杷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线见闻;记者采写的《电话那头传来家乡的高兴事儿》,展现了河南省襄城县为百姓办实事促增收致富的新鲜事。再比如,约请湖北省保康县提供的《山旮旯里的幸福生活》,展现了当地财政部门支持乡村脱贫奔小康的最新进展;约请湖南省隆回县提供的《树高千尺不忘根》,展现了当地财政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财经报先后推出了《收入多了 脱贫稳了——湖南省各级财政倾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纪实》《浙江财政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纪实》《英雄不独疆场出——湖北省财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纪实》等一大批展示地方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反映财政政策落地落实落细的报道,受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广泛好评。
在教育领域,中国财经报重点围绕提高各阶段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及社会教育热点话题,刊发《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教育投入情况及成效综述》《“优师计划”助力教育公平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要契机》《“双减”下的新学期》等报道90余篇。
在文化领域,中国财经报结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推出《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企业应对疫情需要更多政策关爱》《天津:持续实施文惠卡项目》《“京28条”助力文化企业复元气、强发展》等报道80余篇。
2021年,中国政府采购报围绕公益事业开展了政采扶贫、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等许多主题类报道,主动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推出《政采扶贫答卷》特刊,用6个版面的内容,全景式地展示了地方各级财政、扶贫、供销部门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单位落实政府采购扶贫的成绩、数据、经验和成效等。同时,在不同版面开辟“政采扶贫在行动”“政采扶贫小故事”等多个专栏进行系列报道,刊发了《为政采扶贫打通“渠道”注入“活水”》《“富硒”是这样变成“富裕”的》《我有一个彩虹村的梦想》等文章,为读者多角度展现政采扶贫作为。
中国会计报对湖北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在奋战抗疫中作出的专业贡献,用4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深入报道。对财政部会计司指导的湖北省财政厅以及襄阳市财政局会计代理记账聚合平台试点工作进行报道,为会计大数据资源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会计职能对内对外转型升级、会计工作助力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参考经验。
2021年,中国会计报记者采写的《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给予部分行业优惠政策的建议》被中国致公党中央评为参政议政优秀成果。
2.以人为本
中国财经报社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笔端书写人民、用真情讴歌人民,采写了一批沾满泥土气息的基层一线新闻稿件。例如,记者实地采写的《洪湖岸边是家乡——湖北省洪湖市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见闻》上下两期刊发,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栏目推出,得到了湖北省财政厅、洪湖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
此外,报社还推出了锚定新时代人才方略、提升引才聚才实效,推进共同富裕、彰显财政更大作为,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以及关注河南强降雨和一线直击河南救灾等不同主题的新闻报道。
六、文化责任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2021年10月起,中国财经报《文化》版面推出了以记者采访文艺名人大咖为主要形式的“仰望星空”栏目,截止到12月底,该栏目完成了包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等在内的十多位顶尖艺术家、学术专家的采访。通过这样一批有深度、有人情味的报道,一方面增加了报纸的温度和可读性,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仰望的喜悦、辽远的风景、心灵的感动;另一方面,报道以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和弘扬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该栏目稿件在融媒体平台也取得了不俗的宣传效果。如《田连元:好好说话,评书的生命力强着呢》被“学习强国”转载,阅读量3万余人次。同时,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专题刊发相应的策划文章,从财政视角,传递正能量,讴歌新风尚。
中国财经报社聚焦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好跟踪宣传,提前谋划,从财政视角拟定13个方面主题,多角度展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办赛理念、经济效益、特色举措等,讲好中国故事。自12月中旬开始,开设“迎冬奥 向未来”专栏,陆续刊发《冬奥“蛋糕”百姓共享》等多篇报道,为赛事举办营造良好氛围。
2.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
2021年,中国财经报社紧紧围绕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充分发挥副刊特点,用柔性的文字重温党的百年历史,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以“软新闻”的视角对新闻版的“硬新闻”进行了有效补充。
《集贝》版面开设“百年辉煌”专栏,以文学作品反映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专栏共刊登19篇作品,文字总数达3万余字。专栏以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为本报撰写的专稿《长征情思》为开篇,陆续刊登了吴天鹏的《桃花引领的春天》、刘长琨的《百年流芳燕翼堂》、张国领的《鲜血尽染的征途》等一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名家作品。
《文化》版面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了“红色记忆”栏目,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回溯这些宝贵精神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展示其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该专栏采用了相当比例的财政人撰写的稿件,以接近性和亲切感使得宣传在系统内深入人心。共刊登17篇作品,文字总数达3万余字。
中国会计报推出两个版的“红色‘计’忆”,从全国各地多个革命纪念馆约来红色文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进行集中展示,走进历史深处,讲述革命故事,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采。
中国会计报联合浙江省绍兴市举办“会计文化与绍兴”主题征文活动,弘扬中国会计文化,促进会计文化事业建设;联合筹办“‘计’古开今——‘十四五’会计变革融合提质增效暨大禹精神与新时代会计文化”大型研讨活动。
3.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中国财经报综合利用新闻版面和科教文专刊版面,坚持重点选题浓墨重彩与日常报道细水长流相结合。如,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有关意见出台后,8月14日头版刊发报道《25条举措为经费管理“松绑”为科研人员“加油”》,8月19日密集推出两个整版予以解读;8月21日,头版头条以《精准发力 激发科研创新创造活力——财政部负责人介绍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情况》为题,详细报道部领导答问情况,有关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针对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进展的热点和难点话题,陆续刊发《为科研人员赋能、加力、护航——业内专家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推广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机制》等报道,为及时解读科技创新政策,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安全责任
1.安全刊播
出版安全无小事。中国财经报社始终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重在工作流程和制度落实落细,查堵环节漏洞,加强内部管理,培养严细深实工作作风,确保新闻报道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正确,稿件内容真实、客观、优质且具有较高的财政专业水准。
高质量离不开严管理。2021年,报社新闻采编工作严格执行《中国财经报社采编管理办法》《中国财经报社新媒体采编管理办法》《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专项内部控制办法》《新闻策划与选题采写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审稿发稿内部控制操作规程》《采编质量评审工作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等贯穿采编各环节、各平台的一系列制度规程,层层严把导向质量关,坚决堵塞风险漏洞,确保新闻报道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正确,稿件内容真实、客观、优质且具有较高的财政专业水准。
深策划重落实,严把采编任务统筹。中国财经报社在研究确定年度新闻宣传总体设想和重点方向的基础上,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重点选题策划会,采取台账管理模式,总结盘点过去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将重点选题任务分解到人。
转作风改文风,严把稿件质量标准。鼓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调研,加大对基层采访稿件的奖励力度。设立编审策划中心,进一步加强对稿件内容的审核把关。对于涉及重大改革、重要政策的选题,严格执行内部审核程序,涉及有关解读财税政策、剖析财经问题、探索改革创新的相关报道及专家学者来稿,及时向财政部相关业务司局进行政策咨询或提请协助审核把关,确保稿件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策导向。
严格三审三校,严把采编质量出口。报纸和新媒体按照统一的“三审三校”制度,做到精编精校,以严密的流程最大程度避免采编差错,确保全年报纸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三。报社在报纸出刊前一天召开编前会,研究审定各版面稿件安排,对存在政策解析不够严谨、与政策导向不吻合等存疑稿件,即予撤稿改稿,坚决杜绝问题稿件上版。编前会还就版式制作提出意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版面语言,更好地突显正能量,增强新闻传播的感染力。
出版后回头看,严把采编质量评审。报社采编质量评审委员会定期召开评报会,研究评价版面、稿件质量并审核确定相应质量类别,评定意见和结果在报社范围内张贴公示。此外,建立了评选月度好稿和年度好稿工作机制,获评好稿作为参评各类新闻奖项的候选作品。
八、道德责任
1.遵守职业规范
中国财经报社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和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无派驻地方机构,无违法违规问题。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新闻敲诈行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现象。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工作,对报、网、端、微等各个媒体平台,多次组织梳理全部文稿、图片等来源渠道,确保符合版权保护工作相关规定。
一是从制度层面严格规范采编行为。在《中国财经报社采编管理办法》中明确了“采编基本规范”;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专项内部控制办法》《新闻策划与选题采写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等制度办法中,明确将“从事有偿新闻或采写虚假新闻,或滥用采访报道权,实施新闻敲诈”列为重大风险点并坚决防范;在《中国财经报社广告经营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新闻报道与广告经营活动严格分开,新闻从业人员与广告经营人员严格分开,报社采编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广告经营活动。二是在日常管理中,着重加强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和新闻纪律教育,着力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全面提升采编队伍素质。
2.维护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公德,人人有责。中国财经报社积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放大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比如,中国政府采购报刊发《良好垃圾分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报道,从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购买为垃圾分类服务角度切入,讲述了垃圾分类背后的故事,宣传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政府采购在这个领域的作为。
3.接受社会监督
中国财经报社记者在外出采访时,主动出示国家统一核发的新闻记者证,配合采访对象核实身份,接受群众监督。中国财经报社严禁无证或持工作证、采访证等其他证件开展采访工作。
九、保障权益责任
1.保障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中国财经报社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重视员工职业发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共10项,当年全部按计划完成。一是依法依规履行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依法缴纳“五险一金”,足额支付新闻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依法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二是立足实际,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人员待遇问题。不断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为非京籍员工办理工作居住证,对患有大病、生活困难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员工及时开展慰问。四是坚持勤俭节约,逐步改善办公环境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工、青、妇等的作用,精心办好职工食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五是认真做好报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制定落实周密的工作方案,最终实现了零感染、零疑似,无重大疫情防控疏漏。
2.开展员工培训
中国财经报社党委坚持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党性教育和业务培训,一是组织近5年来入职员工进行集中培训,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形态工作、新闻采访写作等内容作专题授课;每月组织一次新闻沙龙,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二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荐干部职工参加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举办专家研讨会,邀请7位专家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专题研讨;邀请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闫永讲授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转型创新实践与思考;与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三是传帮带,社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开展“根在基层”青年调研实践活动;建立新入职青年导师制,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组织中国记协“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章”纪念奖章颁发等活动,进一步激发采编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3.规范使用新闻记者证
中国财经报社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并在报纸版面和报社网站对全体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公开公示。中国财经报社严格记者证管理,不给不符合条件的人申领和配发新闻记者证。
十、合法经营责任
1.经营行为
中国财经报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开展经营活动,并以强有力的内部制度建设规范各类经营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经营业务严格执行《中国财经报社广告经营管理办法》《中国财经报社新闻宣传发行管理办法》《广告经营专项内部控制办法》《经营活动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工商广告合同签订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广告往来款项管理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合法合规开展发行、广告等经营活动。
中国财经报社严格遵守法律和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和制度性文件,全年未刊播违法违规广告。同时,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推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中国财经报社严格执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的规定,确保“两分开”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合同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常年聘请律师事务所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有效防范了法律风险。
十一、后记
本次为中国财经报社第二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1年,中国财经报社没有被网信、新闻出版、广电等行政管理部门或新闻道德委员会等行业组织作出行政处理、通报批评的情况。
2021年,中国财经报社积极践行媒体社会责任,积极落实、着力补齐上一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短板,在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突出高品质内容建设、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021年,中国财经报社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比如,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原创精品作品不足;国际传播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媒体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接下来,中国财经报社将以更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更好改进和提升工作,履行媒体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