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栋,山西省地质调查院的一名地质队员。
2012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干上了这一行。
眼下,他正带领两名队友,在吕梁山南麓,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毛永栋与队友 杜跃进 摄
对地表岩石的岩性、结构、构造、形成时代及环境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取样,获取第一手资料,探寻地质演化规律,统一地质单位代号,绘制新的、更准确的地质图,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野外地质调查 杜跃进 摄
这是地质勘查行业最基础的工作。没有它的支撑,后续的项目勘探、矿产开采、工程建设、环境治理、灾害防治等便成了无本之木。
这也是地质勘查行业最艰苦的工作。毛永栋和他的同伴们,每年都要在野外作业大半年,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孤独寂寞……对他们来说,乃是家常便饭。
尽管如此,年届不惑的毛永栋依然乐此不疲,“每天行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空气清新,心胸开阔,身体也得到了锻炼。”
他似乎一直保持了当初选择地质专业时的浪漫情怀,“有时坐在山顶俯瞰平地,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他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
如果说,毛永栋和队友们的日常工作场景,是地质勘查行业的经典形象;那么,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这个行业的内涵与外延正在悄然生变。
近日,在山西省地质集团下属企业的采风活动中,这一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建于1954年的二一七地质队,不愧为我国地质行业的功勋队伍。在高歌猛进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他们相继勘查和发现能源、金属、非金属和水汽四大类矿藏90多种,矿产地300多处,各种矿产储量近400亿吨。
现如今,他们的视野和格局已然超越“地下探宝”这一曾经的主业。
在大同、朔州、忻州等地,他们建立了地下水长期观测网,坚持不懈观察地下水变化30多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在太行山脉废弃矿区,他们清除危岩、填坑固坡、平土排水、修复植被,为恢复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的自然生态而“重整河山”。
灵丘县下关河流域生态修复现场 杜跃进 摄
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作为二一七地质队的友邻,曾经驰骋于煤炭勘查领域,为建成共和国“第一煤炭大省”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一五院公司,已在具有标本意义的大同土林地质公园,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职责:地质地貌的守护者和地质科学的普及者。
勘查队员们行进在大同土林地质公园 杜跃进 摄
在山西地质集团旗下,众多院、队尽管未离“地勘”二字,作业现场依然钻塔耸立,但其目标任务正趋于多元。
检测技术公司化验员正在做土壤普查 杜跃进 摄
一一五院公司钻井工在煤矿补充勘探作业中 杜跃进 摄
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中科同昌科技园,是国家级软件示范企业,承载了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交通、数字政务、数字园区等在内的“云计算+物联网”在千行百业创新应用的重任。
当地质工程勘查院的地质师和钻井工们来到这里后,又为这个走在新兴产业前沿的园区,增添了变地热资源为清洁能源的“绿色”。
地热钻探井架 杜跃进 摄
地热钻探作业现场 杜跃进 摄
在已近尾声的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郝召剑表示,他们在这里打了一采一灌两口中深井,安装了配套的能源站和管网系统,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的设计初衷:将高温地热水抽上来,经过换热、配置等流程,为整个园区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所需热能,再将降至常温的地热水同层回灌到地下。
他们没有满足于这单一项目,期望由此积累技术、建立标准、创新模式、优化结构、培养人才,进而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实,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与方法,就来自地勘院此前建设科研示范基地的积累。
位于天镇县的“地热功勋井” 杜跃进 摄
2020年3月,在“鸡鸣一声闻三省”的晋东北天镇县,一股160摄氏度的高温地热流体从钻井口喷涌而出。经过长时间放喷试验,流量、压力、温度不减。经专家鉴定,是为“我国内地中东部发现的第一口温度最高、自然流量最大的地热井”。
短短几年间,天镇县已经建成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科研示范基地,由王焰新、朱日祥两位中科院院士领军的重点实验室,并被去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地热大会选定为科学考察点。
在地质科学家眼里,地球深处就像一个大火炉,每深入地下1000米,温度就上升30摄氏度,地球中心温度可能高达6000摄氏度。
高温产生巨大能量,并以火山、地震、温泉等形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是地热能。
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可利用率高、无污染排放等优势。
相比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地热能不受昼夜、季节和气候变化的限制,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正因如此,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日益为人们所青睐。
地勘人亦由此开启事业发展新天地。
他们在井口先后安装了两台采用不同技术的发电机组,建成我国中东部地区第一座高温地热试验电站。
一号发电机组 杜跃进 摄
二号发电机组 杜跃进 摄
他们开展了2500平方米的“采灌一体化”和“无干扰”地热供暖试验,获得为城镇提供大面积地热供暖的技术依据。
他们建设了近1900平方米的地热供暖温室大棚,通过地面及棚顶管道,实现立体式供暖;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室内温度、湿度自动调节;运用自动施肥系统,实现高效、智能种植和管理。
地热供暖温室大棚 杜跃进 摄
他们还在阳高县和天镇县一带钻了3个地热勘探井和1个回灌井,正在施工1个机械岩心钻探孔,努力寻找地下大 “热田”。
基地负责人郭威介绍了这一系列努力的目的:从勘查、钻采、开发利用三方面,深入研究地热形成机制,勘查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为开展规模性地热发电、供暖等梯级利用奠定基础,进而为开发山西全省总量相当于605亿吨标准煤的地热宝藏,探索一条科学、高效、产业化、市场化路径。
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基地和实验室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初步成果,权威专家估计,这里已经具备建设地热发电装机容量20兆瓦电站的条件。
东有太行,西有吕梁,黄河绕西南,汾水贯其中。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山西自古以来就有“表里山河”之称。
在古人的语境里,“表里山河”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在工业化时代,蕴藏于大地深处的丰富矿产,给“表里山河”与“煤铁之乡”划上了等号。
进入以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鲜明特色的新时期,活跃于三晋大地的新一代地勘人,正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理念,锐意进取,创新开拓,赋予“表里山河”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杜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