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总出错?看看这两家媒体的妙招:一个靠考,一个靠 “智”

2025-09-05 14:13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近段时间,不得不说,在文稿质量把控方面,媒体可谓“煞费苦心”: 

  有媒体内部举办“捉虫大赛”,从采编经营到党务行管,干部职工们纷纷化身“啄木鸟”,掀起“咬文嚼字”热潮;还有媒体自曝“家丑”,用其纸媒为新媒体端作品更正差错;更有媒体公开发布“有奖纠错”告示,一处最高奖励200元。 

  这些字斟句酌背后的较真劲儿,实则源于“文稿质量无小事”的行业共识——编校差错的杀伤力,往往藏在细微处。 

  数据显示,第34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曾对360件作品给出了742条审核意见,其中一些差错都极为微小、低级,却导致不少作品因此错失参评机会。 

  对媒体而言,编校差错好像总是“防不胜防”。那么,在把关防错上,媒体探索出了哪些新举措?实际效果如何? 

  这些编校新招有实效! 

  “‘采编随身考’小程序上线两年多来,从报社每周的《审读周报》可以看到,稿件的重复性、低级性差错逐渐少了,标题差错几乎没有,也没有发生过重大政治性差错。”杭州日报主任编辑、办公室副主任张蔚蔚这样说道。 

  啥是“采编随身考”? 

  20234月,杭州日报推出“采编随身考”小程序,作为“采编工作把关防错闭环管理办法”中的一项措施,该小程序将采编工作中常用的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尤其是每周《审读周报》发现的高频差错或典型差错编成题库,供采编人员全天候自主参与作答。推出至今,该题库已有1900道题。 

  在该小程序里,采编人员不仅能巩固学习编校知识,还能得到“返点奖励”,弥补之前因出现差错而被扣罚的“采编质量点数”,进而争取满足年度评优条件。据了解,每人每年采编质量点数初始值为100点。 

  媒体行业里,采编人员因差错受罚、因纠错得奖的机制并不新鲜,但像“采编随身考”这样,将学习、考核、激励与采编工作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工具,还实为少见。 

  实际效果如何?数据显示,2023年度,杭州日报86%的采编人员的采编质量点数超过90点,中位数为99点。2024年度,85%的人的采编质量点数超过90点,中位数为99.5点。 

  过去,“把关防错”多是制度文件中的硬性规定,如今,“采编随身考”以一种轻松又较真的方式,让其成为采编人员茶余饭后、休息时间愿意主动学习的“日常功课”,提升着整个团队的编校水平,可以说是为媒体编校质量把控开辟了新路径。 

  无独有偶,在文稿质量把控方面,南方日报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编校“奇招”:智能校对系统。 

  2016年,在历时4年的研发打磨后,南方日报自研的初代智能校对系统(单机版)投入使用。该智能校对系统依托南方日报要闻部审校团队日积月累的审校词库,能精准识别普通文字差错、事实差错、政务性差错、舆情类差错等问题。 

  据介绍:“智能校对系统推出初期,先在新媒体校对业务中使用,校对差错至少减少一半,效率提高一倍。根据全员使用前后一个月的内部数据比对,当月自检刊发差错就减少了20多个(含报、端),之后差错逐月递减,过去常见的差错现在已极少看到,严重差错近几年几乎没有。” 

  随着新媒体审校需求的持续增加,南方报业陆续在各平台部署了在线审校系统。由于要闻部审校团队校对范围包括南方日报、南方+、学习强国广东平台、两微等,审校词库收集的数据相比单一介质更为全面,因此持续发挥赋能作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将审校数据共享给集团在线审校系统,服务网端审校安全。 

  媒体如何研发、运维编校系统? 

  在当前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媒体而言,想要研发一套可行、有效的编校系统,技术早已不是“卡脖子”的难题,关键在于如何让编校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以匹配日益丰富的内容形式。 

  换句话说,研发技术要考虑,媒体自身的情况、需求更要考虑。 

  对于自身研发技术较弱的媒体,切勿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自建系统,要立足实际出发。 

  通过深入了解杭州日报“采编随身考”的研发与运维实践,发现其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思路。 

  其核心逻辑是:以最小成本满足核心技术需求,让专业团队主导内容,并以动态机制保持程序活力。 

  张蔚蔚介绍,“采编随身考”是杭州日报社技术部门的工程师与第三方公司共同研发的。比如,基础答题程序由报社技术部门委托第三方公司研发,每年费用数万元。其他的一些辅助功能,比如排名、发布编校质量点数等,由报社技术工程师自己研发。 

  最重要的是,该小程序的题目内容,由杭州日报最了解编校痛点的审读组原创,确保题目内容尽可能贴近当下新闻或时事,尽可能模拟本地的采编工作实际。 

  据了解,审读组由杭州日报办公室一位有着近30年采编经验的分管领导负责日常运行,抽调3名专职审读员和多名兼职校对组成。其中专职审读员是资深记者编辑转岗,兼职新媒体审读人员中多位从事校对工作20年以上。 

  可见,杭州日报“采编随身考”小程序从诞生之初就紧扣实际,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在程序运维方面也是分工明确:技术运维由报社技术部门负责,题库由杭州日报审读组负责。 

  “为确保题库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审读组遵循‘与时俱进、与人俱进’的原则,更新小程序题目内容,”张蔚蔚说。 

  “与时俱进”是根据每年不同时间节点的重大时事,题库题目不断与时俱进。比如杭州亚运会前,审读组精心梳理出一些易错点,编成题目放到随身考,给大家提前演练,取得实效。“与人俱进”则是根据《审读周报》的差错情况不断调整出题内容和方向,同时根据采编人员做题得分情况,灵活改动题型、增加题目难度。 

  此外,采编人员在答题过程中也可向审读组反馈问题,形成“出题—做题—反馈—修正”的闭环,保障题目内容质量。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也让小程序始终贴近实际工作而运行,避免沦为僵化的“题库仓库”,进而切实提升采编人员编校水平。 

  对于有研发技术基础的媒体,可依托内部技术与业务积累,构建贴合自身业务场景的深度定制化系统。 

  南方日报智能校对系统的研发与运维实践,则验证了该路径的可行性。 

   一方面,智能校对系统的研发依托内部技术,瞄准业务痛点,敢于自主攻坚。 

  南方日报的审校系统研发始于2012年,当时纸媒仍是主要业务阵地,版面数量多,人手与把关压力大,有技防需求,而市场上并无合适的校对软件。 

  “要闻部有积累编校词条的好传统。”南方日报要闻部副主任林旭娜介绍,在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一线人员和决策层都意识到媒体“人防加技防”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将集体智慧与个人探索相结合。爱好技术的资深校对冯志坚,与审校室的同仁一同钻研将编校词条与技术相结合,最终完成了要闻审校系统的开发。 

  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智能校对系统,能实现自给自足、持续迭代,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实际需求,还在后续媒体融合转型中满足实际校对需要,成为南方日报应对新媒体审校业务剧增的关键工具。 

  另一方面,建立技防小组进行词库运维,达到实时优化,增强专业性。 

  一开始,词条主要来自日常差错收集,2023年底开始,南方日报要闻部正式成立审校技防小组,除了日常差错收集,重点增加主题性分析和前瞻性词条整理,组员分领域协作收集材料录入词库,如近期重要提法、官员任免信息、新出现表述等,争取“跑在差错前面”。如今,该系统词库量达到了32万条。 

  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智能校对系统的实用性越来越强。目前,南方日报智能校对系统不仅能识别基础文字差错,还能精准拦截变体差错、跨行跨段落差错,尤其强化政治性重要差错拦截能力。同时,根据编辑与校对人员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部分编辑的特殊需求会提供专门的个性化版本,真正实现技术适配与业务需求的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日报为方便编辑校对稿件,还将在线版校对系统与方正采编系统打通,实现一键校对。 

  可以说,南方日报这种“自主研发+持续迭代+场景适配”的模式,不仅让系统成本可控,更使其能深度融入采编流程,成为内容质量的坚实屏障。 

  这些难点须注意! 

  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杭州日报的“采编随身考”,还是南方日报的智能校对系统,均印证了媒体编校措施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的“高大上”,而在于能否贴合自身业务场景、解决实际编校痛点。 

  如今,不少媒体都在推出相应的编校系统,但在研发实用、准确的审校系统过程中,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以全局思维,筑牢技术根基。 

  技术固然重要,但不可脱离自身媒体架构。对于拥有报、网、端等多平台的媒体,如果在设计与研发初期缺乏全局思维、没有统一技术逻辑,则极易造成各平台系统“各自为政”。 

  林旭娜认为,这种分散化建设不仅会导致后期系统难以相融互补,还会降低整体使用效率。 

  二是,盘活固有编校资源,支撑编校系统准确性。 

  编校系统的精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长期积累的自有数据资源。杭州日报与南方日报的经验显示,编校系统的准确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日常差错的收集。这些对固有编校经验、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是编校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 

  三是,注意人机协同,强化编校人员专业素养。 

  编校系统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采编人员的主观判断与专业能力。媒体须在依托系统提升效率的同时,通过培训、竞赛、轮岗等多种形式,持续强化采编人员的把关意识和业务水平。 

  据张蔚蔚介绍,除了“采编随身考”小程序之外,杭州日报还通过安排新入职人员到检校审读、新媒体编辑等岗位轮训、每年组织2次“随身考”竞赛、组织编校业务沙龙、把校对人员送出去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大家把关防错的意识和业务能力。 

  南方日报则通过常态化组织审校业务培训交流等方式,集思广益,让更多的采编人员、审校人员在分享交流经验的同时,拓宽眼界,持续提升把关能力。(作者:陈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