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广电21条”)。
“广电21条”中,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每集不长于30s;电视剧集数超过40集上限的可单独审查;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审查调控机制,确保播出时效性等举措引发行业广泛关注、热议。
“广电21条”出台背景是什么?将给广电行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为何要出台“广电21条”?
近年来,媒体尤其是广电,日子不好过是业内人士的共同感受。2022年,广电被纳入“特困”行业名单就是明证。
营收下滑、降薪降福利,甚至拖欠工资,已成为一些广电媒体的生存写照。
前一段时间,某市广电媒体相关负责人跟小编大吐苦水——如今,既要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又要直面经营的惨淡现实,确实压得媒体喘不过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媒体亟需政策的扶持、松绑,激活内容生态、提振经营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认为,“广电21条”的出台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当前,广电视听行业,尤其是传统广电市场发展的疲软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结构性认识行业发展困境、系统性引导行业转型升级,关乎广电视听行业的基本存续问题和未来探索空间,从这个角度讲,21条新举是措扶持广电行业的必要之举。
二是,新兴视听文化形式快速兴起,对大屏端构成巨大压力;精品内容供给还有相当促进空间;资本疲软导致产能收缩;用户习惯改变,导致传统内容创作传播和消费模式不适用等,这些矛盾、挑战,需要主管部门拿出一揽子方案,调和矛盾,有序引导“新变化”向“新常规”演进。
三是,因为媒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变,传统广电管理规制体系也亟待形成突破性变革,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广电视听领域的新要求、新期待。“广电21条”不仅是回应行业需要的现实举措,更是一次主动作为,面向全新发展局面探索行之有效的全新管理引导方案。
从这个角度而言,“广电21条”的出台,对广电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更为促进广电行业转型、创新注入一针强心剂。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赵随意评价,“广电21条”的出台是国家广电总局对行业多重深层矛盾与结构性挑战的系统性回应,新政聚焦内容生产、审查、播出、商业化全链条,成为破解行业困局的关键举措。
划重点!“广电21条”带来哪些利好?
拆解“广电21条”的内容来看,核心目的是加强内容供给、创新,繁荣广电产业生态,一方面,做减法,从制作、播出、审查等环节为电视剧节目松绑,改进、优化流程;另一方面,做加法,鼓励微短剧上卫视、支持境外节目引进、加强超高清和精品内容创作。
传媒茶话会梳理发现,“广电21条”中的5条措施,对广电、视听行业的影响尤为重要:
1.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每集不长于30秒
近年来,广电收入下滑,成为特困行业,面临短视频的强烈冲击,亟须造血、输血。呼吁适当恢复电视剧中插广告的呼声一直存在。
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吕焕斌提出“适当恢复电视剧中插广告”的提案引发多方热议。这一提案还获得了包括其他文艺界代表委员的联名支持。
通过加强监管和广告形式创新,恢复电视剧中插广告成为广电媒体的期盼。
何天平认为,此次“广电21条”中,电视剧中限广告的“松绑”能够有效扭转长剧市场中下游产业疲软的现实,有望吸引更多资本重新进入长剧市场,推动长剧市场的振兴和提升。
“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意在解决互联网与电视台在电视剧播出管理上的不一致,以及电视台经营形态单一、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的问题。能够为电视台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赵随意分析认为,热门剧集30秒广告位价值达百万元级别,能为制作方提供稳定回报预期,鼓励精品创作,促使探索更原生、创新的广告形式。比如,《大江大河3》的“剧情嵌入式广告”,观众接受度较传统贴片广告提升40%,增强电视台盈利能力。
2.鼓励网台联动、一剧多星
实际上,优质剧的“网台联动”“一剧多星”已成常规操作。《哈尔滨1944》《孤舟》《真心英雄》等也在过去的一年中陆续实现了多星联播。此外,《与凤行》《婚内婚外》《长相思第二季》等多部网络剧也实现了网台同步首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鼓励一剧多星、联购联播,大力支持网台同步,是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行业引导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甫讲到,近年来,受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网络视听形态的影响,广电面临巨大的收视、经营压力,积极推进大小屏融合、网台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是广电转型的必由之路。电视剧节目创作、传播、创新是广电推进系统性变革的突破点。“一剧多星”能促进总台和各卫视联合首播,形成互有层次的播出格局,有利于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
3.取消电视剧单部不超过40集限制
动辄六七十集的剧集、内容拖沓冗长,曾经“注水剧”泛滥。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提倡电视剧及网剧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短剧创作。
但近年来,伴随市场环境、受众视听方式的变化,长剧产能收缩问题严重。《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以电视剧为例,从2019年的254部锐减到2024年的115部,产量不足一半。
此次“广电21条”放松对集数的限制,其意义在于解放了创作生产力。但也并不是放任自流——超过40集的剧目,在由总局对全剧本进行评审后方可备案公示。
在赵随意看来,此前集数限制束缚创作自由,影响艺术完整性,使部分史诗级作品难以呈现。放开后,制作方可按故事需要规划篇幅,保障艺术表达完整,提高单项目收入,改善制作公司盈利能力。同时,超长剧集需经专家评审,既给灵活性又设质量门槛。
“放开电视剧40集上限限制,能够给电视剧创作松绑,为精品长剧创作带来更多空间,创作者能够进一步释放创作智慧,使得更多元丰富的精品长剧活跃于荧屏。”何天平告诉传媒茶话会。
4.建立新的审查机制,试行建立“边审边播、边改边播”机制
在审查机制改革方面,相关部门打破“先审后播”惯例,针对系列剧、季播剧、单元剧、情景喜剧等类型剧目,实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的创新模式,分集、分单元反馈审核意见,确保播出时效性。同时,建立总局与省局同步审查机制、压减电视剧完成片审查时限、优化协审机制,提高审核效率。
赵随意谈到,传统审查周期长导致作品积压,错失时效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新机制解决了审查效率与内容时效性的矛盾,将加快内容上线。“边改边播”机制有利于播出机构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内容,降低项目风险。比如,某都市剧借此调整剧情后,豆瓣评分从7.2升至8.5。
王甫讲到,“广电21条”中有四条与审查机制改革创新有关,而且措施非常细化、具体,比如,将成片审查时限由现行的50日拟改为30日、明确50天的协审时间期限,这是相关部门为电视剧行业审查松绑,通过简政、提效的方式,减少从制作到播出的时间间隔,提高优质剧集的创作、传播效率,将激发广电行业的内生动力。
5.支持引导头部微短剧创作,省级卫视也可以播微短剧,鼓励微短剧剧场
近年来,微短剧蓬勃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越同年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34.3亿元。
目前,广电媒体也在发力、布局微短剧。2025年第一季度,就有53部微短剧在全国卫视频道播出。2024年,广电媒体播出的微短剧总触达11亿人次,用户规模达1.9亿人次。
从作为平台播出微短剧,到作为制作方创作微短剧,再进化为深度参演微短剧,兼具创作、传播、平台优势,广电媒体有能力在微短剧市场分一杯羹。广电总局首次以红头文件形式,支持微短剧上大屏,既看到了微短剧的发展活力和前景,也看到了广电媒体在微短剧方面的可为空间。
何天平评价,支持微短剧创作、播出,是面向当前网络视听环境的应时之举,微短剧生态的生机已经在过去一阶段中得到充分验证,其结合短视频传播优势和长剧创作经验的形态,无疑构成了网络视听行业的全新发展增长极。一方面要继续鼓励扶持,另一方面也要打通大小屏联动,以优质微短剧的创作播出丰富大屏内容供给。
“广电21条”新规新在“突破”,本质上反映了管理理念的创新,政策的收放有尺度,充满灵活性。当然,广电、视听行业在落实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策的红利,同时也要预防风险。
赵随意建议,一方面,广电媒体可借助“注水剧监测系统”,用AI识别“重复镜头占比”等指标,防止注水剧回潮;另一方面要多题材创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内容自查,管控广告质量,把关真实性和价值观,避免违和植入影响体验,守好广告的“价值观红线”。
“新规也需要未来一阶段的持续运行、探索和调适才有机会真正固定为一套成体系、有效能的解决方案。”何天平提醒,在这一过程中,机会很多,难点也很多,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活力和秩序、繁荣和监督、提正和减负这四组关系,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充分倾听呼声、打开思路,真正为广电视听行业发展充分赋能。(作者: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