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评论栏目能连续举办二十届研讨会,它本身就成了中国新闻评论史的一个注脚。”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现场,一位参与了多届红辣椒评论的评委如是说。
在网络舆论场迭代加速的当下,媒体品牌的生命周期往往被不断压缩。创办24年来,红网红辣椒评论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形成了独特的“红辣椒评论”现象。
“辣”,让红辣椒评论不仅有了鲜明的“湖南味道”,更有了鲜明的“时代声音”。
“人”,让红辣椒评论不仅有了跃动的“青春脉搏”,更有了澎湃的“创造活力”。
“新”,让红辣椒评论不仅有了敏锐的“时代触角”,更有了不竭的“发展动能”。
把“辣”作为立身之本
在网络评论江湖中,“红辣椒评论”的“辣味”标签早已深入人心。
红辣椒评论的“辣”,根植于湖湘文化基因。
湖湘文化自古崇尚“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批判精神和行动力。
辣椒的特质,与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性格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湖南辣味精神。
就像湖南这片土地上诞生的许多著名政论家、评论家,其言论特色也多具备“火辣”“劲辣”特质。比如,贾谊《过秦论》等政论,被誉为“西汉鸿文”。又如毛泽东的政论文章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幽默深刻,富有战斗性。
“辣”是湖南人的性格象征与文化图腾,体现了敢为人先、直率敢言、热情倔强的精神内核,也孕育了红辣椒评论的“辣味”风格。
红辣椒评论的“辣”,是穿越网络舆论迷雾的现实需求。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爆炸式增长,各类观点泥沙俱下,模糊焦点、回避矛盾的“温吞水”评论难以穿透信息茧房。
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公众往往期待看到直抵核心的深度解读,而非隔靴搔痒的表面议论。在河南4名小孩被埋事件中,当地通报发布后,红辣椒评论以《土方压埋儿童,谁撕开了那道 “口子”?》为题,追问责任归属与监管漏洞。
“辣”象征着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观点与敢于发声的态度,这与红网在舆论引导中需要体现的“权威而不失锋芒”“正面引导与监督并重”的特点相契合。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创立以来,便大胆地将“辣”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新闻热点、焦点上从不缺席。《我想问:滴滴死了,谁最高兴?》《对记者“诽谤罪”立案是三重犯罪》《代课教师涨薪别止于舆情公关》《官场无“江湖”须监管不“浆糊”》……这些带有鲜明“辣点”的作品形成集群效应,使红辣椒评论成为“辣评”的代名词。
当然,所谓“辣”,绝非是毫无根据地情绪化宣泄,而是坚定地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以犀利的笔触、独到的观点,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多年前,张家界景区因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一位当地的民众以《一个张家界子民的呐喊续:我哭天门洞》为题,在红辣椒评论上发表文章。
文章中,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了张家界自然景观因人类活动遭受破坏的现状,大声疾呼人们要敬畏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讨论,对张家界景区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当地政府重新审视景区的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红辣椒评论的“辣”,不是目的而是态度。
红辣椒评论一直倡导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究真相、剖析原因,进而明辨是非、针砭时弊。
今年五一期间,一则“游客住进局长家”的新闻成为热点并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红辣椒评论文章《“游客住进局长家”,文旅服务更需“长效药”》却看见这些“宠客”行动看似温情脉脉,却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地文旅服务能力不足的窘境。并指出,当一座城市能从“感动于应急”转向“着力于日常”,才是文旅经济真正成熟的时候。
得益于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各界的共同呵护让红辣椒评论平台成长壮大,成为网络舆论场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公共表达平台。
24年来,红辣椒评论以坚定的草根性,为理性声音提供发声通道,以辣味直言介入公共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话语力量。
把“人”作为立身之基
新闻评论和网络评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尤其是广大民众的声音。一支庞大且优秀的作者队伍,是一个评论栏目源源不断产出高质量稿件的根本保证。
据统计,红辣椒评论已累计刊发时事评论作品超过20万件。若没有众多作者的积极供稿,这是绝无可能实现的。
“用一面看不见的网络旗帜集聚思想大军”,通过多年的经营拥有良好的口碑,红辣椒评论团聚了一大批评论作者。
红辣椒评论的作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有高校教授、媒体从业者等专业人士,也有教师、普通工人、基层公务员、高校学生等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生活经历和思考方式,但都因为对评论的热爱而相聚,他们从自身生活出发,提供接地气的视角。他们所撰写的评论作品,多从职业角度和个人立场来看待问题,代表各自群体表达意见和需求,也让红辣椒评论能更全面反映大多数民众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原知名评论员马少华曾如此评价,红辣椒评论“吸引了各地评论作者、评论编辑和高校教员,围绕着红网,形成了一股持续地探讨评论写作的业务空气。这是中国评论界少有的现象,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用一句大白话说——红网有人气儿”。
一些资深作者更是伴随平台成长多年。如红辣椒评论资深作者徐林生,自2003年1月起向“红辣椒评论”投稿坚持至今,22年来累计刊发稿件千余篇。
为了给这些作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从2005年起,红辣椒评论每年举办佳作评选和时评研讨会。在年度佳作评选中,邀请全国知名评论专家、学者作为评委对参赛作品点评打分,针对文章的选题角度、论证逻辑等方面给予作者指导;时评研讨会汇聚业界专家、学者和优秀作者,共同探讨网络评论发展趋势。
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力军,红辣椒评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从2015年起,开始向“青年+”转型,推出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表达己见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独立思考,配合高校的新闻评论教学工作,使大学生新闻评论写作水准更上一层楼。
2021年起,在“评论之星”之外,红辣椒评论接档推出了大学生评论写作“青椒评论”,为大学生提供包括评论写作交流、话题策划引导、评委点评参与等内容。如果说,“评论之星”是纯粹的竞技场,“青椒评论”则意在“在竞赛中培养,在培养中竞赛”,推动高校新闻评论教学与媒体评论实践的融合创新。
从团聚一批人到介入培养一批人,红辣椒评论突破传统“投稿—采用”的单向模式,构建起“培养—选拔—输送”的全链条人才孵化体系。
十年树木成效显著。“青椒评论”覆盖全国59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成为校媒合作育人的重要平台。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通过这一平台走向全国,从事评论及相关工作,活跃在新闻评论和网络评论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凭借《“别让李嘉诚跑了”:不讲事实和逻辑是耍流氓》斩获红网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冠军的王言虎,如今已任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首席评论员。他曾表示,“红辣椒评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应届毕业生,已入职《南方周末》的赖世伟感慨“在红网写评论,我挺进了舆论场C位”。
还有现就职于《浙江日报》潮新闻的王彬、就职于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的任凯、就职于《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的王瑞琳等都曾参加过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
这种“评论育人”的理念,暗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红辣椒评论创造了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使评论写作成为年轻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认为,“校媒融合育新人”,学校教学提供的只是基本的评论写作指导以及对学生参赛进行引导,真正的融合育新人还在于参赛过程。只要大赛持续办下去,评论方面的新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苏蕾表示,“评论之星”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言论空间,使评论教学有了现实的目标,使评论教学可以落地。但这个言论空间又是真实地与社会联动在一起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写作情境。
井冈山大学应届毕业生、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获奖作者陈奇认为自己在红辣椒评论得到了“‘青椒评论’的浇灌,以及‘评论之星’大赛的磨炼”。正是因为红辣椒评论始终把“人”作为栏目的立身之基,关注人的需求、助力人的成长,才使得它在网络舆论场中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把“新”作为长红之要
回顾新闻评论和网络评论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报纸评论、电视评论,到互联网时代初期的简单网络跟帖评论,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融合的评论形式,整个行业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声音,而是有思想力的声音;不是观点,而是有建设性的观点;不是传播,而是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传播。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诞生以来,就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在发展初期,红辣椒评论主要依托PC网站平台,深耕网站基本阵地。
2013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终端。
红辣椒评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及时应势布局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半径和互动效率,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进行差异化推送,实现“一次生产、多端分发、精准触达”,完成从“单一网站阵地”到“全域传播矩阵”的转型。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2014年创建以来,精选重点评论稿件,坚持365天不间断更新。近年来,账号突出“青年+”战略,借助“评论之星”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类竞赛,进一步吸引青年、激活青年、引导青年,在话题、内容、主题上进一步突出青年特色。
目前,红辣椒评论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已突破50万,18岁到35岁的粉丝占比83.79%。公众号已成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国内高校学子表达心声意见、磨炼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在内容呈现形式上,红辣椒评论也不断探索创新,可视化呈现等方式被广泛应用。以往的评论大多以文字形式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为适应当下“读图时代”“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红辣椒评论引导作者积极运用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元素,将复杂的观点和事件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强。
2021年,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首次增加“视评”赛道;2023年,第九届新增“漫评”赛道,充分挖掘他们在视频制作、漫画创作等方面的潜力。
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通过视频、手绘漫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而从学界角度看,“视评”与“漫评”赛道的增设为高校新闻评论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与教学案例。高校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视频制作、漫画创作等相关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红辣椒评论的创新实践并非盲目追新,而是始终围绕“评论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展开。
在传播平台拓展中,坚持“内容为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深刻的观点内核从未改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社会责任,引导青年作者树立正确的评论立场。
这种“守正创新”的逻辑,使红辣椒评论既保持了党媒评论的权威性,又具备了网络传播的灵活性,这正是其能够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屹立24年的深层原因——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红、因创新而长红。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24岁正青春,红网这颗“红辣椒”依旧热辣不减,蓬勃生长。(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