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短评撬动上亿流量,媒体如何锻造“舆论轻骑兵”?

2025-08-22 12:29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短评越来越成为媒体舆论引导的利器: 

  《中国妇女报》238字微博短评《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一经发布,便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全网阅读量超10亿;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侠客岛”微博短评《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阅读量超8亿,成为当天微博舆论场爆款; 

  红星新闻微博短评《环卫工翻垃圾找手表为何暖心变闹心》,微博热搜第二,阅读量超3404万,引发网友广泛共鸣。 

  其中,《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类一等奖。 

  可见,百字微博短评不仅能斩获中国新闻奖,还能叱咤舆论场,迸发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主流媒体如何锻造微博短评这支“舆论轻骑兵”? 

  选题:以热点为雷达,以民生为探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李泓冰说过:“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微博是新空间的舆论主战场,每秒刷新着海量信息,热点层出不穷。主流媒体要锻造微博短评“轻骑兵”,必须练就在热点中精准捕捉高价值选题的火眼金睛。 

  首先,选题紧贴社会热点,紧抓用户需求。社会热点往往是大多数微博用户注意力所在。众声喧哗中,锚准热点话题发布评论是媒体制胜舆论场的关键。 

  中国妇女报编委、融合运营中心主任杨一帆表示,中国妇女报基于主流女性大报定位,紧扣与妇女、儿童权益相关的社会热点,及时释疑、及时辟谣、及时发问。在“快精准”原则下,直击社会关切、期待发声的突发热点事件,满足用户需求。 

  其次,对接政策与民生,锚定民生痛点。“政策和民生痛点能对上的,才是好选题。在敲定微博短评选题时,核心逻辑是‘锚定政策端、对接民生端’。”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主编张文晖认为。 

  她建议,以“政策点+民生痛点+具象化解读”的角度切入选题。例如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国是直通车评论在简要提炼条文亮点后,厘清“结婚、离婚为啥不用户口本了”民生落点,最后亮出“新条例的实施,说到底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以后办事不折腾,更方便、更人性化”的具象化解读,这条视频评论在微博收获280万次观看、2.4万次点赞。 

  最后,快速响应,举团队之力为热点“保温”。“好饭不怕晚”在新闻行业绝对算“毒鸡汤”。在热点以秒更迭的微博,慢一步,热点选题也许就成了明日黄花。为避免热点选题成了“黄花菜”,团队高效协同是关键。 

  杨一帆透露,中国妇女报融合运营中心采编团队是一支以“95后”为主力的年轻“战队”。相关热点事件一发生,团队便进入“战斗状态”,立刻运转起选题角度选定、评论撰写、海报制作、报道编发等系列流程。以这一流程产出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用时前后不超过2小时。 

  写作:百字“匕首”锻造术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在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专题评议会上谈道:“中国记协将持续发力引领推动,通过‘四力’教育实践、中国新闻奖评选等方式,推动‘短实新’文风落地生根。” 

  将“短”放在改文风的首位,那么评论也应摒弃“长文情结”。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呢? 

  首先,短而有骨、少而有料。 

  张文晖认为,微博短评要以短出挑,关键在于“抓核心、强支撑、收得拢”——以严密逻辑为“骨”直戳核心,用精准细节为“料”,以点睛之笔明晰微博评论的舆论指向。 

  她举例,国是直通车栏目在评论贾平凹之女贾浅浅拟入中国作家协会争议时,开篇就亮剑:“争议本质不是‘作家子女能不能当作家’,而是‘文学门槛该不该为特殊身份破例’”,以两句话剥离性别议题,划清舆论战场。 

  然后用两个精准论据支撑:一是公众质疑的核心——其诗歌被指“不雅”却能作为入会敲门砖,这与“公开发表作品需兼顾公众情绪”的共识相悖;二是厘清边界——文学传承是精神接续,比如父辈对文字的敬畏可影响后辈,但“世袭”是靠身份绕过专业评判,这恰恰违背创作公平。 

  最后落点到“优秀文学家既要作品过硬,更要以家风涵养对文学的纯粹,才是真正的传承”。 

  其次,改文风,适应微博表达特点。 

  要适应微博平台“碎片化、社交化”特性,让微博短评既传得开,又有温度。张文晖认为,关键在于三点: 

  一是用“场景化表达”替代生硬陈述。比如国是直通车微博评论《热热热,还要热多久?》中,用“冰箱以外都是远方,空调之外都是他乡”,将抽象感受转化为大众熟悉的生活场景,使用户产生共鸣,提升传播效果。 

  二是用“短句+留白”适配快速浏览。微博阅读节奏快,长句易被划走。评论中多用短句,段落间自然停顿,使人扫一眼就抓得住重点,做到“短平快”。 

  三是用“互动感引导”替代单向输出。以口语化口吻互动拉近距离,比说教使用户更易接受。 

  最后,克制表达规避负面舆情。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常有发生,媒体立场易受事实的阶段性真实影响,而评论极易成为后真相时代的受害者——媒体评论观点的前后不一,很可能会引发新的负面舆情,甚至影响媒体公信力。 

  张文晖分享,为规避因事实差错产生的舆情风险,国是直通车建立信源分级交叉验证机制,优先采用国务院、部委等官方信源,对非官方信息坚持“交叉验证”,至少需2个独立信源印证,高风险选题必须提交3个以上信源,全流程嵌入“三审三校”。 

  红星新闻时政评论部首席评论员黄静认为,短评要始终坚持客观中立原则,克制表达个人情绪和预设立场,做到事实得扎实、问题得实在、说话得平实。 

  操作起来,要注意两点。一是评论写作要有定力。克制看见热点就扎进去的冲动,坚持把关人的责任感,针对热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二是评论写作要有技巧。写稿时要尽可能针对确切的事实展开分析论述,避免主观臆测,警惕情绪裹挟,对待存疑内容或网传信息,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审慎对待,留有余地。 

  传播策略:科学引导放大微博短评声量 

  在微博短评传播策略方面,以上对话对象有较高共识,传媒茶话会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主动设置话题。微博热搜以话题词条的形式呈现,短评要扩大传播声量,用一个能引发共鸣的话题tag能事半功倍。 

  红星新闻新媒体运营中心主编刘杜鹃认为: 

  首先,话题标签要注意关联热搜关键词,与热点形成传播闭环。标题与正文嵌入热搜事件核心关键词,提升搜索排名,通过关联热搜提升阅读量、转发率等策略,形成“先新闻、后评论”的闭环传播。 

  其次,话题标签要直击网友“痛点”。网友情绪点在何处,评论概括就应当聚焦何处。 

  如近日“环卫工花4小时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暖新闻”饱受舆论质疑。红星新闻话题#环卫工翻垃圾找手表为何暖心变闹心##劳动者的价值应该被更多看见和尊重#登上全国热搜第二,就是抓住了网友同情弱势群体的情绪痛点,从而引发网友广泛共鸣。 

  第二,短评编辑应注重“品牌效应”。在传播微博短评时,媒体也应该注意利用自身“品牌效应”。 

  1.在发布时将媒体名加入标题、话题标签之中。杨一帆分享中国妇女报在发布评论时的经验:“我们会在标题加入‘中国妇女报评:’的字样,打出报社评论招牌。” 

  2.打造微博短评栏目品牌,以品牌栏目放大评论整体声量。中国妇女报#壹段评#、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国是说事#等栏目就是聚焦微博短评业务的品牌栏目。 

  3.固定海报样式配图,以视觉效果提升评论品牌权威度。国是直通车固定使用“国是红”底色+“评论”字样的品牌图,强化账号辨识度,让垂类用户快速定位内容;中国妇女报则以深蓝背景配黄色大字的鲜明海报,突出评论品牌识别度。 

  第三,重视评论区管理。“评论区不仅是用户表达的场域,更是观察舆情、回应关切的窗口,管理评论区,核心是在‘保障表达自由’与‘维护讨论秩序’间找平衡。”张文晖指出。 

  一方面,动态管理评论区走向: 

  发布前,预判热点事件本身的舆情走向,在稿件发布前预判稿件发布后的舆论走向,以准确鲜明、滴水不漏的观点避免评论区舆论方向跑偏; 

  发布时,对于可能引起舆论走偏的敏感评论,发稿同步采取评论精选策略,管理评论区,同时以“正向引导+话题锚定”带节奏,主动在评论区抛引导性问题,将讨论引向建设性方向; 

  发布后,网友情绪往往受热门评论的影响,前排评论可能影响整个评论区走向,通过置顶、回复等方式,管理评论区前排和热门位置,以放大正能量评论引导评论区。 

  另一方面,以系列评论回应公众关切点。杨一帆表示,中国妇女报在发布评论后,往往结合评论区及公众最关心的疑惑或是具有代表性的舆情观点,对事件进行二评、三评,以系列评论回应公众关切。(马玉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