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盲盒化”说不!

2025-04-08 15:13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你是否也曾被“XXX,传来喜讯!”“XXX,突发!这样的标题吸引?结果点开一看,却发现内容与标题毫无关联。 

  但这并非个例——从娱乐八卦到社会新闻,新闻盲盒化现象正在蔓延:封面刻意模糊、标题故弄玄虚、关键信息藏头露尾,让用户像拆盲盒一样,永远不知道点开的是惊喜还是欺骗。 

  然而,新闻的本质是传递事实,而非制造悬念。当新闻沦为悬念游戏,公众的知情权被肆意消费,媒体的公信力也将不断透支。 

  是时候对盲盒新闻,让新闻回归本真了! 

  《刘亦菲、李现,传来喜讯!》,暧昧的封面图和欲言又止的措辞,让你忍不住点了进去…… 

  结果呢?内容与标题大相径庭!原来是在讲李现主演的《春色寄情人》与刘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等电视剧获评了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荣誉推荐作品。 

  更令人无奈的是,此类盲盒新闻早已从娱乐新闻蔓延到社会资讯领域。在一次次被引诱,又一次次扑空后,被愚弄后的失落感悄然在用户心里转化为不满和愤怒。 

  现在,让我们对新闻盲盒化说不。 

  什么是“新闻盲盒化”? 

  我们认为,新闻盲盒化主要用来形容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逐渐趋向于类似盲盒的消费模式——用户无法通过新闻标题来获取新闻的核心事实,只能通过点击拆开内容,结果可能收获惊喜,也可能感到失望甚至被误导。 

  新闻盲盒化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 用模糊封面制造想象空间 

  以模糊封面撩拨受众。可能是人物的局部特写,也可能是刻意虚化的关键场景。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视觉陷阱,就像在受众眼前蒙上一层薄纱,既让人看不清全貌,又诱使人想要一探究竟。 

  2. 在标题设让人不明所以 

  标题中的每个标点符号都暗藏玄机。或语焉不详地暗示重大突破,或危言耸听地宣称全网震惊,将新闻包装成亟待拆封的谜题 

 

  3. 刻意隐藏关键性信息内容 

  对关键信息的有意遮蔽——把核心事实埋在冗长的铺垫之后,让真相成为翻过崇山峻岭才能知晓的谜底。 

  流量狂欢背后:用户真的爱看“盲盒新闻”吗? 

  看,这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那则喜讯推文。其阅读量轻松碾压同期内容。 

  这似乎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盲盒化确实是最简单的流量密码。 

  还有前段时间刷屏的《王健林,突发!》。多家媒体争相使用这个标题,阅读量也确实爆了。对此,有网友直言:明知是标题党,但手比脑子快。 

  但是,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点击,与其说是受众喜欢”“爱看,不如说是被小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捕获。真正的优质内容,何需靠套路来强制引流? 

  在我们的评论区,网友们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小编也卧底了其他平台:

  由此可见,网友对于这样的报道是并不买账的。 

  当前,流量为王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一个扭曲的内容市场——在这里,精心炮制的标题党总能轻松击败扎实的深度报道,投机取巧的盲盒新闻永远比直击本质的真相更受青睐。 

  媒体将新闻包装为待拆封的悬念商品,是以公众的知情权与社会的信息效率的丧失为代价。 

  这种操作看似制造出了爆款,实际上只是点击量的虚假繁荣。 

  娱乐新闻因其娱乐属性,部分盲盒化操作尚可被宽容。但当严肃新闻同样沉迷于悬念式包装,刻意延缓关键信息的呈现,不仅违背新闻的时效性原则,更增加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成本,使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高效传递事实——被消解殆尽。 

  新闻消费的信任链条正是在这一次次狼来了的互动中逐渐崩解。 

  当媒体把受众当作工具人,实际上恰恰是在透支最宝贵的资产——信任。而重建信任的成本,远比获取流量要昂贵得多。 

  新闻不是盲盒,打破恶性循环迫在眉睫 

  新闻盲盒化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在阅读量至上的考核机制下,许多一线新媒体编辑正陷入不做标题党就完不成KPI”的困境。 

  新闻盲盒化本质上是流量至上的产物,它模糊了新闻与娱乐、事实与噱头的界限。这种现象不仅挑战了传统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也加剧了信息时代的认知危机。要改变这种新闻传播生态,迫切需要在考核机制上改革。 

  320日,传媒茶话会发布的《〈尼玛,被查!〉,这类标题可取不?》一文评论区,有一条留言令人深思: 

  当数字指标成为唯一指挥棒,再专业的内容团队也不得不向流量低头。要扭转这一局面,不仅要呼吁行业内自律、自查,也需要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不仅要在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上为媒体人松绑,还要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估、考核机制,让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并让这些考核机制落到实处。比如在评价一篇作品时,除了看数据,更要看选题价值、题材、社会影响,建立内容价值与流量表现的双轨评估机制,并要提升内容价值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和权重。 

  新闻不是盲盒,更不应成为反复拆盒后才能揭晓的隐藏款。只有当行业集体向质量要效益,而非向套路要流量,让高质量内容创作者获得相匹配的回报时,才能真正终结这场盲盒游戏,重建健康的内容生态。(作者:朱旭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