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改文风,“开门办报”成时尚

2025-03-06 14:07 来源:传媒茶话会

   

  为什么说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这个“2.5亿意味着什么?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这个第一,我们为啥不离不弃? 

  25日,面向广大读者的诸多疑惑,人民日报头版创新性地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 

  其中,开栏的话中提到:聚焦民生热点、发展难点、改革堵点,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探寻路径,从一面观到多角度,从盯眼前到看长远,同题共答、解惑解扣,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发展大势,切实强信心、稳预期、促实干。 

  这一新栏目的亮相,有哪些亮点?该栏目的设立,又有怎样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追求? 

  头版新变化,共三大亮点! 

  2025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醒目位置创新性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栏目亮相当天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截至225日,人民日报《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见报共10期。 



《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部分内容 

  从具体见报内容来看,该栏目呈现出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网上听民生,回应读者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就该栏目文章选题而言,每期均以人民日报网络端读者留言中的思考或疑惑为来源,围绕读者的切身感受、身边问题来撰写文章内容,实实在在地回应读者关切。 

  第一期文章《实现合理增长,这个合理有啥深意?》,就专门解答读者对于我国经济增速的相关疑惑,阐释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表述背后的含义及原因,以及它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意义。 

  该文甚至连标题都直接取自于网友的留言:量的合理增长到底有啥深意?现在老提经济增速“5%左右,这算不算合理增长 

  212日,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读者发出经济下行压力大,增收、加薪,房贷、车贷,方方面面,任务不轻的感慨,人民日报积极作出回应,刊发文章《为什么说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全面辩证地分析该现象,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增信心、强底气。 

  第二,文风亲民易懂,表达生动有趣。就该栏目文风而言,在解答相关问题时,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流畅清晰、行文鲜活有趣,以接地气、口语化的表述娓娓道来,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有共鸣。 

  211日,该栏目刊发《透过新能源汽车,怎么看成长的烦恼?》,针对读者提到的新能源汽车闪崩现象及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文中开篇便以烂尾车”“成长的烦恼为比喻,形象地描绘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所遭遇的挑战;使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手心手背都是肉等接地气的表述,具体阐述其发展窘境;文末,更是将产业的成长过程比作小孩蹿个儿,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易懂地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之路。 

  还有210日的文章《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开篇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沃尔玛大卖场举例,让读者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发对外资在中国状况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主题。 

  第三,文体形式新颖,促进读者互动。该栏目营造真实的问答氛围,令人耳目一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生动的交流对话中,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每期文章最开头,都呈现网友的真实提问,以此作为引子,引出文章主题,宛如读者亲自发起了一场和人民日报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在切入主题之前,文章都会率先进行一个对话式的预热回答。这位网友的观察非常仔细,回答这个问题,想先说个身边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位网友观察得很细致。开头就以这些亲切的语调对读者提问进行正面反馈,无疑鼓励了更多读者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促进媒体与读者的双向互动。 

  《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是开门办报传统的创新阐释 

  开门办报,一直以来都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以人民日报为例,曾推出《读者来信》《报友说报》等栏目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如今,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语境下,开门办报的传统不仅需要被继承,更需要与时俱进,与新技术、新传播格局相融合。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景泰表示,《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呈现出很强的读者意识。不回避读者问题,以平等开放的姿态与老百姓娓娓而谈,消解大众对媒体的刻板印象,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可以说,人民日报《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内容供给与网民、读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全国校外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顾勇华还认为:《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的亮相,是人民日报坚持开门办报传统,探索新路径、新做法的鲜明体现 

  人民日报《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的亮相,正是开门办报这一优良传统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做法、新表达。该栏目以人民日报网络端为窗口,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既强化受众与媒体连接,又拓宽传统媒体的编读往来渠道,让开门办报优良传统借助新媒体平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对此,汤景泰教授强调:该栏目并未过度趋附技术手段,聚焦媒体主责主业,形成主动、开放的互动空间,真正发挥媒体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说是找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真正锚点 

  当下,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开门办报之路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在盲目追求开门办报形式上的创新时,忽略了媒体职责与开门的内容质量,看似走进群众,实则偏离了主线。因此,媒体在发展融合过程中,更应该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报道理念,同《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一样,贴近实际、凝心聚力,真正实现开门办报的目的和意义。 

  央媒纷纷改文风,开门办报成时尚 

  人民日报创新开门办报路径的做法并非个例,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等央媒也在积极探索开门办报的新实践。 

  光明日报作为中央党报和思想文化大报,近几年,在开门办报方面更是迈出了与时俱进的坚定步伐。 

  就内容生产而言,光明日报不仅邀请各专业研究人员、各地通讯员撰写文章、主持报纸部分内容,更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内容创作发布平台光明号,邀请全国科教文卫理领域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入驻,不断增加光明日报客户端的用户参与性与黏性。 

《光明日报》版面

  经济日报也根据自身特色,走好线下和线上两条群众路线,全力践行开放融合的办报理念。 

  就线下而言,经济日报坚持以调查数据说话,通过深入、细致、扎实的调研采访,聆听群众、贴近群众,推出大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调研报道。就线上而言,密切跟踪网上舆论动态和网民关注,策划多样的网民参与活动,用网络力量推动开门办报实践。 

  20191114日,传媒茶话会刊发《报纸不能互动?这家大报和读者一起办!》,文章介绍了经济日报与读者互动办报的做法。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批示和重视。 

  2020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 

  可以说,开门办报依旧是当下各主流媒体改革发展议程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人民日报推出的《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作为这一议题下的有力尝试,为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有益借鉴。正如汤景泰教授所言,该栏目为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开门办报之路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方向,有助于推动媒体生态的升级和进步 

  未来,也期待更多媒体在全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以更开放融合的姿态,不断拓宽内容生产渠道,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加深媒体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作者:陈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