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作品斩获中国经济新闻奖特别奖,“特”在何处?

2020-12-31 10:05 来源:传媒茶话会

  11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揭晓。其中,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纵深谈系列报道》和经济日报《壮丽70·奋斗新时代:共和国的故事系列报道》从143家媒体推荐的696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别奖。 

  这两组获得特别奖的报道,无论是新闻的时度效,还是报道的规模和影响力,在本年度中国经济新闻报道中都属重磅精品。两组作品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准确折射出中国经济不断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特点,发出主流媒体的大气磅礴之声,发表后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 

  12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委赵健,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财经采访室记者吴秋余,先为读者解读人民日报斩获特别奖的独特密码。   

特别奖在何处 

  特别奖因选题重要、立意高远、影响广泛而特别设立。谈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在特殊情况下可设的特别奖,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委赵健如是说。 据了解,在大赛一等奖评选过程中,评委们认为,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16中国经济纵深谈系列作品,9篇为头版头条,虎头豹尾,篇篇是精心采编之作。这组报道从选题策划、报道组织到文字表述、全媒体传播,都特别用心,特别用力,特别讲究,表现出重要中央媒体对重大经济新闻事件的敏锐把握和准确表达,谋篇布局,高远立意,举重若轻,显现功力,因此一致推荐为特别奖。 在赵健看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这两组站位高、影响大的系列报道入选特别奖,提高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经济新闻人物评选的含金量,为经济新闻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忠实记录、积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效应。   

创作过程:35名记者历时3个月完成 

  20195月初,美方突然宣布加征关税,国内股市大幅下跌,海内外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成为国内国际十分关心的热点话题。 

  为讲清楚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坚定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在人民日报编委会指挥指导下,经济社会部35名专业记者前后历时3个多月,深入采访中央财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几十个权威部门和百余名权威专家,深入调研数百家企业,从中美经贸摩擦可能影响到的中国经济16个相关领域入手,采写出16篇深度分析报道。 

  参与采写其中多篇报道的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财经采访室记者吴秋余介绍说,在采写过程中,这组系列报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中美经贸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正面回应社会公众的质疑和关切,有力回击唱空中国的声音。 

  作为大规模战役性报道,团队配合对于这组报道的成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5名记者来自不同的采访室,既发挥各自专长,又相互打通配合,发挥出“1+12”的融合效应。同时,报社各采编部门密切配合,总编室安排头版头条等重要位置,让这组报道得到了充分展现,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系列作品的16篇报道,均由新华社向国内外发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摘播,全国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党报、主要行业的机关报等均在重要版面连续全文转载报道内容,成为中美经贸摩擦期间传播范围最广的权威主流报道之一。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每篇稿件转载后的点击量均在200万次以上,网友留言数千条,创出人民日报同类经济述评关注度新高。 

  复盘这组报道,吴秋余认为,该作品的价值,体现在报道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三方面。 

  首先,报道广度,体现为选题范围广、内容覆盖全。这组系列报道涉及了中美经贸摩擦可能影响到的中国经济相关领域,从宏观层面的经济形势到微观层面的百姓菜篮子,从经济领域的就业、消费、汇率到社会领域的生态文明、民生改善,最大限度涵盖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劈波斩浪、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其次,报道深度,体现为迎着问题上、向着深处挖。在报道采写过程中,报社和经济社会部领导鼓励记者大胆迎着问题上、向着深处挖,不回避矛盾、不绕开难题,在深入采访基础上正面回应社会关切。对中国经济的亮点和潜力,报道没有泛泛而谈,一味唱高调,而是实事求是、说深析透;对于舆论场上关于中国经济的担忧、疑问,也没有一带而过、遮遮掩掩,而是以深刻的经济道理和通俗的表达形式为公众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消除社会担忧。 

  最后,报道温度,体现为聚焦百姓话题、感知民生冷暖。这组报道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把宏观的经济问题与百姓视角结合起来,仅从一些题目就不难看出报道对民生冷暖的关注,如《有信心让亿万百姓端稳饭碗》《菜篮子”“果盘子稳稳当当》。与此同时,报道坚持用民生视角看问题、生动语言说道理、平实文风写报道,让深刻的经济理论通俗易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评委点评:主流媒体要主动发声,正确发声,专业发声 

  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旨在检阅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年度成果,发挥优秀经济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引导、激励经济媒体和经济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纵深谈系列报道不仅符合评选标准,其创作过程恰是对大赛初衷的印证。 

  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经贸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正面回应社会公众的质疑和关切;其次是坚持科学理性,全面辩证剖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科学看待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增强报道说服力;最后是坚持平实生动,将深刻的经济分析向受众娓娓道来,做到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 

  在赵健看来,面对中美经贸摩擦这样牵动全球经济神经、表面是大国经济实际是大国政治的博弈,重要主流媒体必须主动发声,正确发声,专业发声,不胡乱发声,更不要失声。这需要经济媒体人修炼内功,讲政治,懂经济,知实情,敢担当,平日拿得出专业理性的硬核经济新闻作品,关键时刻才能敢打、善打经济舆论战,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外,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也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赵健认为,尽管本次经济新闻特别奖作品已有很好的传播量,但与网络时代一些海量传播的新闻相比,如何改变一本正经的话语习惯,将硬话变成软话,少一些概念,多一些细节,寓教于乐,入眼入脑入心?如何改变居高临下的传播习惯,运用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促进双向信息交流?这是深化媒体融合、提高经济新闻传播力的当务之急。 

创作经验:勤、准、近三方面下功夫写好经济新闻 

  “‘外行看了不觉深,内行看了不觉浅,是中国经济纵深谈系列报道的突出特点,也是我们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所追求的目标。吴秋余向《传媒茶话会》分享了该作品的两个创作要点。 

  一方面,对于很多复杂经济问题,作品深入浅出地运用了奥肯定律”“拉弗曲线理论等经济理论加以分析,增强了报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一段段百姓身边的故事、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一组组权威精准的数据,让枯燥的经济问题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跃然纸上,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 

  作为资深经济记者,吴秋余认为做好经济报道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要保持新闻敏感、勤于学习思考。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给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工作者平时多学习、多思考,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好新闻报道。这次系列报道采写历时3个多月,但其实从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后对相关话题的思考、采访就已经开始了,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 

  其次是,要准确报道全局,切忌以偏概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现象变化万千,如何准确认清全局、抓住要害,考验着新闻记者分析问题的功力。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就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学会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中国经济,真正把经济发展全貌和趋势,科学准确地展现给读者。 

  再次是,要接近新闻现场、善于见微知著。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就要多往基层跑、多往现场跑,从火热的生产生活中感受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从细微之处感受经济变化的趋势,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真正好看”“爱看”“耐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