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院首场学科建设云论坛:探求新闻传播学科创新路径

2020-07-07 11:14 来源:人民网

  首场“清新学科建设云论坛”7月5日下午在线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受邀参加。在三个半小时的研讨中,与会专家就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如何夯实学科根基、提升学术品质,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国家战略需要,如何在学界和业界发挥更加显著的引导作用展开讨论,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探明方向和路径。

  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创新路径 

  “立德树人,应当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指出,各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当首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展开,教育学生具备家国情怀、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在新技术、新媒体、新受众、新内容、新文化的条件下,要深化认识媒体融合的进程,理解不断重塑的传播生态。与此同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大学大规模开展了线上教学,而在往后的学期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可能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必须同时把握住“媒体融合的大势头以及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新场景”。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也应置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予以考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基础性的环境因素,要以融合的眼光和开放的视角来看到新文科建设,重视新闻传播的学科定位”。新文科建设是互联网新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所作出的应对,其中新型信息传播人才的培养理应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站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当跳出固有知识范畴,与其他学科联姻起来,深度嵌入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图谱中,发挥新闻传播学科的链接优势,重构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师资队伍与课程设置实现整体转型,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从学科发展与大学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不同模式的治理体系改革路径和课程改革调整实践。他认为学科发展和改革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前者切实有效并且具备对全局的把握,后者则具有灵活创新且符合实际的优势。如何将两种改革路径结合起来,使得学科建设和改革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是当前摆在院校负责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是最不能试错的领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新闻传播学科的改革和调整,最佳方式应当是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和课程体系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则从科研团队的视角,探索新闻传播研究的创新路径。他认为,需要沉下心来培育真正的科研团队,广纳多元学派视角,突破学科知识边界,从实践问题出发,重新进行学理化建构,并且在全球学界进行比较和竞争。与之相对应的,科研成果产出应当放慢速度,推出更多原创性、标志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当前新闻传播研究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繁荣之下我们是时候来重新思考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问题和基本命题究竟是什么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认为,现在的新闻行业和传统的新闻行业肯定不同,新闻传播已经从专业领域泛化到各个领域,但是还没有泛化到没有边界的程度。所以我们应当要重新设置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的框架边界,适应时代变化的大局和行业变革的大局,团结全国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共识,找准定位,分工推进。

  新闻传播学科深度嵌入国家和全球治理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教授结合他曾经担任人民网总编辑的实践经历,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并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妥善处理好四对思维关系,即教育思维和政治思维的关系、新闻教育思维和媒体融合思维的关系、新闻理论思维和媒体实践思维的关系、培养专业人才思维和培养全媒体人才思维的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从一个理论研究案例引入,指出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时代内涵,统领新闻传播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研究。他以马克思提到的“以时间消灭空间”的论述为例,认为从电报时代开始再到当下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都使得整体传播形态呈现时间征服空间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既从学术理论上也在日常生活里形成了认同,我们需要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共同体,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对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理念表示赞同,并指出5个学科集群的凝练是立足于新闻传播的基础和本位,对新闻传播进行适当拓展的结果。未来,可以借助清华和兄弟院校的平台优势更好地探索宏观国家战略下的具体学科建设的目标和策略,并积累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经验。

  中国国际传播的全球话语权与影响力 

  “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进一步团结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界同仁,共同参与全球新闻舆论格局的形成。”余清楚教授认为,在国际传播中要构建具有主体性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新闻传播学科应当在多方面付诸努力:一是要培养真正一流的国际传播人才,二是要加强与国外媒体的对话交流,三是要主动作为在战略战术上向先进国家学习,四是要理直气壮培养中国新闻传播的学科自信与行业自信。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团结更多进步学者,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另一方面也要在理论研究中自觉地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联系起来,促成理论主体性与国际化之间的有机关系。“我们要团结世界范围内进步的学者,从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视角来讨论新闻传播问题”。

  “国际传播不仅仅是单纯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且更是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交互,在这方面有很多可以深耕的工作。”高晓虹教授指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国际新闻传播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有诸多创新举措。未来,清华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更要进一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担当起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责任,探索一条参与构建国际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

  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到场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学界同仁和学术共同体能够齐心协力,携手共建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介绍了学院学科建设的规划构想。她提到,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规划建设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院发展将立足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集中专业力量提升学校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学院未来的学科发展重点将聚焦于中国特色新闻学、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智能媒体与科技应用传播、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文化传媒管理与经济传播等五大学科集群,以新求新、应变引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杭敏,党委副书记梁君健等出席。

  据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于近日继续举办“清新学科建设云论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