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度融合 催化融合质变

2020-01-07 10:31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媒体融合,是一场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媒体融合发展自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经走过5个年头。5年来,我们与时代大潮同行、与技术创新同进,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强身健体、更好扛起使命任务中变革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在治国理政、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中重塑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取得了积极成效。

  媒体融合,也是一场由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当下,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赋予媒体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空间。全媒体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各大主流媒体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迈向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机构在融,机制也在融,坚持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管理;内部在融,内容也在融,报网端微屏联动,内容生产力不断被激发;人力在融,能力也在融,媒体融合一线的人员,在积极适应移动化、社交化、视听化的趋势。各大主流媒体在内容、渠道、手段、运营等方面大刀阔斧改革,正在催化出融合质变的新生态。 

  一是内容生产改革,让主流媒体现象级产品层出不穷。眼下,网上的现象级产品大多数来自主流媒体。十一前夕,人民日报推出“中国24小时·地方篇”系列微视频,人民网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70”,广受关注。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碰碰词儿工作室联合腾讯追梦计划推出的公益游戏“家国梦”,上线第二天就登顶手机应用商店免费游戏排行榜。这些“爆款”背后,是我们对新的生产机制的探索和追求。 

  二是传播渠道改革,让主流媒体平台建设蹄疾步稳。主流媒体移动终端迭代的速度、社会化传播渠道拓展的广度让人目不暇接,互联网多平台百花齐放。前年,人民日报启动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尝试促进全国党媒的人才共享、内容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协作探讨盈利模式。去年,“人民号”上线,我们尝试联合优质内容生产方一起发力,汇聚起网上网下的正能量。 

  三是技术手段改革,让主流媒体新兴技术普遍应用。很多媒体瞄准关键技术、实用技术、前沿技术,尝试把新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等环节。人民日报也在研究党媒“算法”,全方位推动技术创新。今年7月,我们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建设5G媒体应用实验室。9月,人民网发布内容聚合分发业务战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探究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的融通共享。 

  四是媒体运营改革,让主流媒体服务价值不断延展。由主流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服务越来越多,互动性、用户体验都在增强。人民日报积极发掘内容价值,在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上发力。我们推动新媒体布局端口前移、重心下沉,增强本地化新闻信息服务;统筹线上线下传播资源,“中国很赞”“时光博物馆”“时光大篷车”等,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今天,各大主流媒体正处在爬坡过坎、吃劲要紧的关键阶段,最需要“改”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行动。如何实现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进一步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在此,我谈几点思考。  

  改革应变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从本质上讲,媒体融合发展是以技术演进为引领的变革,媒体竞争力打造是以用户注意力为牵引的适应性革新。前者要求我们不仅要重塑新闻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再造媒体的组织形态、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后者要求我们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聚合各种应用,放大一体效能,增强用户的友好度和黏性,形成强大竞争力。 

  这几年,人民日报加快改革步伐,网上网下机制在融通,报网端微在打通,策采编发在重构,用人机制也更灵活。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受众超过9亿人次。 

  技术助力的背后是内生动力。回头看,曾经的技术跟随,让我们的脚步有些踉跄;而今天,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媒体的“基础设施”,我们在新技术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当我们摆脱技术焦虑,就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利弊,进行趋利避害的自主创新。以算法推荐为例,这项技术尽管解决了海量信息与个性需求匹配的痛点,但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既实现个性化推荐,又体现主流价值判断的“主流算法”。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技术创新与应用作为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推动技术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  

  创新求变是迈向崭新高度的机会 

  全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在变,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对主流媒体而言,技术应用研发先人一步或许并不容易,但对技术进行创造性运用,发挥技术的正向价值,却现实可期。 

  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再好的内容,如果不适应用户阅读视听习惯的变化,也会遭遇“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不断推进,持续生产有高度、深度、温度的精品佳作,孵化好品牌。要保持这种创意持续迸发,就需要在机制上创新,探索合作众包的共享模式,实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不断创造融合传播的新高度。 

  连接效果背后是转化效率。网络内容生态的打造,需要模式创新。随着内容业务模式、传播方式、展现形式的变化,网络内容生态既有社会创作力量蓬勃发展的一面,也有同质化、变质化、劣质化甚至触碰红线的痛点。人民网推出的“人民智作平台”,不仅以先进的业务理念开发应用场景,也为社会创作者提供政策引导、创作指导、版权交易、IP孵化及市场运作等一体化服务,引导社会创作力量规范创作和有序发展。  

  价值不变是主流媒体永恒的主题 

  不管技术如何演变,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主流媒体都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全媒体时代,更加需要我们唱响主流声音,不被似是而非的伪真理、伪命题所迷惑,不被以偏概全的诡辩所搅扰,不被所谓的多元多样所消解,应当理直气壮地去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推动实际工作,去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流量指标背后是价值指标。建设融媒体,检验我们是否成功的,是舆论引导能力;决定我们未来的,是“价值模式”。而这种“价值模式”,是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无论舆论格局如何变化、传播形态如何创新、受众需求如何多样,我们都必须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忘初心、不忘根本。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多年来始终坚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成果,丰富形式,提高实效,坚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并重,总结经验与研究问题并重,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并重,担当起“定海神针”与“中流砥柱”的使命。 

  形势发展催人奋进,媒体融合任重道远。推进媒体融合这场自我革命,关键是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攻坚克难。新闻记者要时刻心存忧患,决不能因为固步自封而丧失阵地,决不能因为不思进取而被淘汰出局。面向未来,媒体深度融合每前进一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要下硬功夫。只要我们保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坚定和勇毅,就能激发媒体深度融合的力量,就能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就能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者: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2019媒体融合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